一场轰轰烈烈的“围剿战”在车圈突然打响,法务大棒挥得啪啪响——黑公关成了众矢之的。
看热闹的人以为这是一出正邪分明的戏码:车企是受害者,网络水军和灰色产业链就是坏蛋。
可真相呢?
别急,这锅乱炖里藏着不少脏活儿,一点都不干净。
先从2025年初说起吧,那会儿蔚来放个公告出来:“给我们爆料黑公关线索,悬赏1万到100万!”
当时朋友圈炸开了锅,我心想,“哟,这操作够猛啊!”
转眼间,比亚迪、理想、小鹏啥的大佬们也跟上节奏,把奖金直接往千万级抬。
这画面,不像是单兵作战,更像全行业联合开撕,是新能源界版的全民皆兵。
你要问为什么这么拼?
因为被扎心太多次了。
还记得去年年底鸿蒙智行尊界S800那波舆论暴击吗?
凌晨三点,大批几乎千篇一律的差评如潮水般涌来,从“续航虚标”到“操控拉胯”,弹幕刷屏;还有伪造电耗对比文档、“迈巴赫轮胎放气”的谣言横飞,让本该光鲜亮丽的新势力瞬间跌入信任深渊。
不仅砸品牌,还直接戳消费者的钱包和投资人的神经。
资本市场讲究实力,可现实就像肥皂剧,有时候剧情反转让人目瞪口呆。
一些企业在竞争压力山大的环境下选择走捷径——花钱买口碑,比死磕研发更划算。
他们用最短时间制造差评狂潮,好似按下对手评分减速键。
在新能源赛道,每一个百分点都能左右胜负,所以脏活成为“不情愿但必须”的秘密武器。
不过,说白了,没谁是真正清白的小绵羊。
长城汽车和吉利之间的互撕堪称现代宫斗教科书。
一边喊着对方虚假宣传,一边自己却被曝委托MCN机构炮制假投诉,两家玩起扔砖头游戏,看谁演技更佳。
我敢赌十块钱,他们背后有多少复杂心理:既想吃肉,又怕骨头卡喉咙。
当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60%,每个细微波动都有可能改写规则,没有人愿意示弱,也没人真的洁身自好。
再扒扒这条产业链上的蛛网——需求端(车企)、执行端(MCN、自媒体、水军)和传播平台合体织了一张密不透风的信息迷雾网。
他们配合默契得仿佛排练过。
“捧一踩一”、“小电瓶替代电池”、“转向不给力”等套路早已烂熟于心,让普通消费者摸不着北。
AI来了之后,更添助力:生成内容真假难辨,就跟电影里的换脸特效一样逼真又吓人。
奇葩的是,那些掌握流量的平台算法居然帮腔!
激烈甚至偏激的信息优先推荐,而雷同评论识别系统延迟4-6小时上线,这段黄金期简直成了黑公关畅通无阻高速路桥。
如果这是电影,我肯定笑翻:原来算法也是幕后推手之一!
成年人世界告诉我们,“规则永远由强者制定”,但漏洞绝不能随便放任,否则别人挖矿就顺理成章了。
当然,不是所有车企都是无辜羔羊。
有些是真的苦哈哈,每天封禁数千账号,每次诉讼获胜,都掏空腰包。
但当整个圈子齐声喊冤,又频繁曝光竞品丑闻,各种反击层出不穷时,你不得不停下来怀疑:
这个所谓正义联盟,到底是不是另一张猎杀地图?
业内资深人士谭千帆曾调侃,从PC时代论坛灌水,到微博微信控评,再到如今短视频维权,本质没变,只不过载体不断升级罢了。
信息控制如何影响消费决策一直在变形演绎。
当防守渐渐沦为进攻,自保很快火上浇油,我们看到的不止是一场舆论战争,而是一台恶性循环机械,无休止地运转着。
面对这些,不只是几个账号、一串数字或几句声明那么简单,而是一整套利益纠缠、靠灰色产业撑腰,由畸形竞争意识驱动,并借技术添柴加火的不死怪兽。
而最终被折磨最惨的是那个软肋群体——消费者。
他们夹杂其中,被误导,被欺骗,还承担因信息混乱导致购车犹豫拖延带来的机会成本。
不管你喜欢哪个牌子,当真相越来越模糊,只剩一句感慨:
成人世界没有圣诞老人,要靠自己敲门才能拿礼物!
看看中国新能源汽车一路崛起,如果连保护口碑都要陷进这种泥潭,还有谁能保持初心继续跑?
说到底,该问的问题不是敌人在何处,而是谁把江湖搅成这样的一潭浑水?
是在打一场表面的舆论战争,还是悄悄输了属于自己的未来?
最近有没有发现某款车型莫名遭骂声轰炸?
偶尔会不会怀疑背后的故事呢?
网友嘛,总爱拿放大镜盯别人家的芝麻,却忽视自家西瓜。
这世道,多留点慧眼、多点洞察,拆穿套路才靠谱。
不然嘴里喊公平竞技,其实棋局早输,而且结局绝不会美滋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