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在 2023 年以及 2025 年陆续公布了 ID.2all、ID.Every1 两款概念作品,预告着品牌在纯电市场产品规划中,将推出平价电动车的产品选项,不过真正量产的时机点却是落到 2026 年;虽然说量产推出的时机点较晚了一些,毕竟包含传统车厂、电动新创品牌多少也着眼在平价电动车级距,但对于大众集团的转型之路却有一定重要性。
先前在大众集团的电动车发展相关报导中,有提到过包含了集团内豪华品牌使用的 PPE 平台、当前一般品牌所使用的 MEB 平台在内,后续都会改采用 SSP 的整合式平台,虽然是使用平台的词汇来形容,但 SSP 的概念、甚至于车厂接下来的平台概念,都更象是工具模块 (Tool-Kit),也就是具备更高模块化、共享性、以及多元性。
目前包含大众、VWCV、Cupra、斯柯达的电动车,都是采用 MEB 平台所打造,奥迪则是入门电动车 Q4 采用 MEB 平台,后续则是要切换成 MEB Plus 的平台版本,根据先前 ID.Every1 概念车所公布的信息来看,其就是采用 MEB Plus 平台所打造,大众即将推出的平价电动车产品,也就是 1 和 2 两台车,都会是 MEB Plus 的成品。
其实,数前年大众就已经开始沟通 MEB Plus 平台,当时原厂预计 MEB Plus 平台作品可以实现 700 公里的续航表现,快充功率则能够上看 175kW 至 200kW,而为了能够达到"平价电动车"的目标,原厂预计 ID.2all 售价落在 2.5 万欧元、ID.Every1 落在 2 万欧元价格带,MEB Plus 平台将采用 LFP 磷酸铁锂电池,并且采用 Cell to Pack 的电池包制造与封装科技,能够减少电池组内的线束,从而达成电池系统成本降低。
除了 MEB Plus 平台之外,大众后续将推出平价电动车款的另一特点,就是大幅缩减开发时程,大众计划平价 ID.系列产品的开发时程为 36 个月,相比传统超过 50 个月的开发时程,除了能够进一步节省开发成本,加速产品更迭节奏这一点,在电动车市场上也同样重要。
缩短产品开发时程主要也是对应竞争对手,ID.1 总工程师 Thomas Kamla 日前接受外媒访谈时就表示,中国有些电动车品牌正朝向 24 个月的开发时程的目标前进,这对于传统车厂而言是一项严峻挑战;为了节省开发时程,传统车厂许多思维都需要进行调整,增加共享模块化的可能性。而这不仅仅侷限在电动车产品上,未来也将会是大众的产品开发节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