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车圈炸了锅——一边是人民日报喊话小米汽车,提醒“企业应优先考虑公共福祉”,另一边是网友热议中控屏弹出的“后座小可爱要系安全带”智能提示。
这冰火两重天的画风,恰好戳中了当下新能源车的核心矛盾:车企狂堆性能参数时,是否也该给技术狂奔装上“人情味刹车片”?
小米SU7 Ultra的1548匹马力堪称“马路火箭”,零百加速1.98秒的性能让保时捷都汗颜,52.99万的定价更是把超跑门槛砍到脚踝。
但随之而来的争议也像飙车时的推背感一样猛烈:普通道路飙出303km-h的实测视频让网友直冒冷汗,车主群里“这马力不开赛道可惜了”和“马路上开这车等于玩命”的争论刷了屏。
更戏剧性的是,5月小米突然通过OTA更新给马力“上锁”,要求车主在指定赛道达标后才解锁全性能,有人拍手叫好,也有人怒斥“花钱买的性能被阉割”。
看着这场科技与安全的拉锯战,我突然想起试驾时那个让人会心一笑的场景:中控屏对着解安全带的熊孩子“温柔喊话”。
这细节恰恰暴露了车企的终极考题——技术可以冷冰冰,但产品必须有温度。
雷军把三电机塞进车壳时,可能没料到1548匹马力会变成社会议题。
这就像给普通人发了把青龙偃月刀,刀本身无罪,但菜市场挥大刀难免让人心惊。
小米的赛道考核新规看似“打补丁”,实则暴露了行业通病:参数内卷时,总把“用户会不会用”这个必答题当成选做题。
当年智能手机普及前,运营商还知道教老人用九宫格打字,如今车企把超跑性能塞进民用车,却指望消费者自学成赛车手?
那些喊着“马力自由”的年轻人可能忘了,350km-h的极速意味着每秒移动97米——这相当于眨个眼就错过三个红绿灯。
特斯拉失控撞车的新闻还没凉透,小米这时候搞“赛道考级”看似不近人情,实则是在帮年轻车主对抗“油门一踩,全村吃饭”的冲动。
毕竟再酷的推背感,也比不上全家平安到家的踏实感。
但话说回来,把责任全推给车企也不公平。
我见过太多车主把自动驾驶当免死金牌,边开車边刷短视频。
就像菜刀能切菜也能伤人,关键看握刀的人。
小米这波 “先考试后飙車”的操作,其实开了个好头——让技术敬畏生命,让性能匹配能力。
如果 car 企业能把 “后排安全带智能提醒” 的细腻复制到动力管理上(比如超速時联动导航判断是否在赛道或紧急求助交警),或许能少些 “馬路杀手”,多些 “科技暖男”。
从 1548 匹馬力 的狂想曲,到後排安全帶 的溫馨提示,小米汽車這場風波給所有企業敲響警鐘: 堆參數易,造溫度難。
下一次车辆企业宣传 "重新定义行业" 时,不妨先回答三个问题——这个技术会让妈妈更安心吗?
会让新手司机更从容吗?
会让道路更有人情味吗?
毕竟真正颠覆行业的不只是讓保時捷睡不著覺,而是讓每個普通人才敢享受科技馈赠。
你觉得 car 企业该不该给高性能車加 "安全鎖" ?
你家娃坐車時會偷偷解安全帶嗎?
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 点赞转发讓更多 car 企业看到: 科技可以很猛, 但必须温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