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走在路上,是不是都有一个感觉,就是马路上的奔驰、宝马、奥迪好像越来越多了,以前觉得怎么也得是个小老板才能开得起的豪车,现在好像邻居家刚毕业的年轻人,或者单位里普普通通的同事,也都开上了。
很多人心里就犯嘀咕了,这是怎么回事?
是咱们大家伙儿的腰包都鼓起来了,还是说这些以前高高在上的豪华品牌,自降身价了?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把这事儿聊透彻。
咱们得先明白一个大背景,现在的汽车市场,跟十年前、甚至五年前都完全不一样了。
以前咱们买车,图的是什么?
很多人会说,图个“面子”。
开一辆奔驰或者宝马,去见客户、回老家,那感觉就是不一样,车标往那一摆,就代表了你的身份和实力。
那个时候,这些欧洲老牌豪华车,靠着百年的品牌故事和大家心目中的高端形象,在国内市场上可以说是呼风唤雨,价格定得老高,还有人排队加价买。
但现在,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大的一个冲击,就来自于咱们国家自己造的新能源汽车。
你看看现在市面上的那些国产电动车,什么理想、蔚来、问界、小鹏,还有比亚迪的高端系列,它们给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东西。
以前我们觉得车就是个代步工具,好一点的车无非就是发动机强劲点,内饰用料好一点。
可现在呢?
国产新能源车告诉你,汽车可以是一个“移动的智能空间”。
车里有超大的屏幕,可以看电影、打游戏;有聪明的语音助手,你说一句话,它就能帮你开空调、放音乐、设置导航;还有各种自动驾驶辅助功能,能在高速上帮你开车,能自动停进窄小的车位。
这种体验上的革新,对年轻一代的消费者来说,吸引力是巨大的。
现在的年轻人,从小就是玩着智能手机和电脑长大的,他们对科技的敏感度和接受度非常高。
你跟他们讲一个发动机有多少个缸,技术有多么深厚,他们可能不太感冒;但你跟他们说这车机系统像手机一样流畅,OTA升级一下就能多出好几个新功能,他们马上就来劲了。
这就好比,你拿着一部经典的诺基亚,跟人家说这玩意儿多耐用,能砸核桃,可人家手里拿着最新的智能手机,能上网、能支付、能处理工作,你觉得谁更有吸引力?
所以,当咱们的国产品牌用实实在在的科技感、舒适度和创新的服务,把“豪华”的标准重新定义了之后,那个单靠一个车标就能卖高价的时代,根基就开始动摇了。
面对咱们国产品牌的强势崛起,这些传统豪华品牌就坐不住了。
市场份额被一点点抢走,再不行动就晚了。
那怎么办呢?
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降价。
这就像商场打折一样,以前不愁卖的东西,现在发现没人买了,只能挂出“大甩卖”的牌子来吸引顾客。
你现在去奔驰、宝马的4S店里看一看,那个官方指导价基本上就是个摆设,实际成交价能给你一个大大的“惊喜”。
咱们就拿具体的车型来说,比如宝马3系,这可是很多年轻人的梦想之车,以前落地怎么也得三十好几万。
现在呢?
终端优惠大几万是常态,裸车价很多地方已经杀进了二十三四万的区间。
还有奔驰C级,也差不多是这个情况。
更别提像宝马X1、奔驰GLB、奥迪Q3这些入门级的SUV了,优惠完之后,价格直奔二十万出头,这个价格,跟买一辆本田CR-V或者丰田荣放顶配的价格已经差不多了。
甚至连一向姿态很高的路虎,它的揽胜极光,在巨大的优惠下,有些配置的裸车价也已经跌破了三十万。
这种降价策略确实有效果。
根据数据,就说宝马3系,在今年6月份,一个月还能卖出一万四千多辆,这个销量非常可观。
这说明什么?
说明很多原本预算在二十万左右,打算买个雅阁、凯美瑞或者大众迈腾的消费者,突然发现,自己只要再稍微加一点钱,或者甚至不用加钱,就能摸到“蓝天白云”或者“三叉星徽”的标了。
这个诱惑力还是相当大的,毕竟这些品牌的面子价值在很多人心里依然存在。
但是,这种“以价换量”的做法,也是一把双刃剑。
销量是保住了,但品牌的“豪华”光环也在一点点褪色。
当一个曾经遥不可及的品牌,变得随处可见,它的稀缺性和尊贵感自然就会下降。
长此以往,消费者就会形成一个印象:“哦,原来奔驰宝马也就值这个价钱。”这对品牌的长期发展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更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虽然这些豪华车在降价,但整个中国乘用车市场的平均成交价反而在上涨。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咱们国家买一辆新车的平均花费已经达到了17.1万元。
这听起来有点矛盾,但其实很好理解。
这说明,我们中国的消费者不是买不起贵的车了,而是更愿意把钱花在他们认为“值”的地方。
很多人宁愿花三十多万,甚至四十多万去买一辆配置拉满、科技感十足的国产高端新能源车,也不愿意去买一辆配置很低、什么功能都没有的“丐版”BBA。
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戏剧性的局面:咱们的自主品牌在努力向上冲,去抢占三四十万以上的高端市场;而原来的高端霸主BBA,为了保住销量,被迫向下沉,来抢占二三十万这个最主流的家用车市场。
整个汽车市场的格局,就像被重新洗牌了一样,过去那种泾渭分明的价格等级正在被打破。
未来,汽车市场竞争的不再是你是哪个国家的品牌,有什么样的历史,而是你的产品够不够好,技术够不够硬,服务够不够贴心。
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这种激烈的竞争无疑是件好事,它意味着我们能用更合理的价格,买到更好的产品,选择也变得前所未有的丰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