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擎的轰鸣声又一次打断了课堂,老师手里的粉笔停在半空,教室里四十多个孩子齐刷刷捂住耳朵。
这已经是本周第三次了,珠海唐家湾小学的师生们对这样的场景早就习以为常。
窗外不到两公里的地方,那座有着三十年历史的珠海国际赛车场正在举行测试赛,震耳欲聋的声浪穿透围墙,让整个社区都跟着颤抖。
住在附近的张阿姨正在阳台晾衣服,听到这动静忍不住叹气:"这破赛车场啥时候能搬走啊?我家孙子写作业都得戴耳塞。"她家就在赛车场南门对面,每天至少要听十几个小时的引擎声。楼下的老王接茬道:"可不是嘛,我闺女今年高考,这天天跟打仗似的,能考好才怪。"小区微信群里早就炸开锅了,有人提议集体去投诉,有人说要拉横幅抗议。
这座赛车场的故事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说起。1993年刚建那会儿,周边还是一片荒地,偶尔能看见几只水牛在田里吃草。那时候谁能想到,三十年后的唐家湾会变成高楼林立的城市新区?赛车场就像个被城市发展甩在身后的老伙计,当年引以为傲的引擎声,现在成了扰民的罪魁祸首。
老李是赛车场的资深维修师,从开业干到现在。"九六年那会儿多风光啊,韩寒都来这儿练过车。"他摸着斑驳的围墙感慨道,"现在看台上空荡荡的,维修区都长蜘蛛网了。"确实,这些年来看比赛的人越来越少,有时候一场比赛下来,观众还没工作人员多。倒是周边新建的楼盘一个比一个火爆,房价从每平八千涨到了三万五。
教育局的投诉信箱早就塞满了家长的来信。刘女士的女儿在附近读三年级,她说孩子回家总说耳朵疼,去医院检查才发现听力已经轻微受损。"我们花几百万买房是为了让孩子好好读书,不是来听赛车交响乐的。"她的投诉信写得情真意切,还附上了医院的诊断证明。
赛车场的管理方也很无奈。自从去年产权收归国有后,他们就一直在配合政府做搬迁调研。"我们比谁都清楚这里的矛盾,可搬迁不是买菜,得找个合适的地方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说。他们考虑过西区的几个备选地址,要么太偏交通不便,要么地质条件不适合建赛道。
专家们对这个事看法不一。城市规划教授赵明认为这是典型的"先建后扰"问题:"当年规划时没考虑到城市扩张速度,现在只能亡羊补牢。"而体育产业研究员王芳则担心搬迁会导致赛事中断:"珠海赛车场培养了多少优秀车手,说搬就搬,中国赛车运动的损失谁来补?"
附近的上班族小王倒是想得开:"要我说啊,干脆改建成主题公园得了。既能保留赛车文化,又能减少噪音。"他这个提议在业主群里获得不少点赞,但也有人泼冷水:"得了吧,开发商巴不得拆了盖楼呢,这块地现在值老鼻子钱了。"
赛车场北门的小卖部老板阿强可能是最纠结的人。他的店开了二十多年,全靠来看比赛的观众养活。"真要搬走了,我这生意可咋整?"他愁得直挠头,"去新地方重开?我这把年纪可折腾不起。"隔壁理发店的阿珍倒是看得很开:"走一步看一步呗,当年这儿还是稻田呢,现在不也成市中心了?"
环保局最新监测数据显示,赛车场周边的噪音平均值达到75分贝,比国家标准高出15个点。这个数字让家长们更加坐不住了,他们组建了维权群,准备发起联名请愿。群主陈先生是个律师,他说这次一定要讨个说法:"不能因为一个赛车场,耽误了整个片区的发展。"
赛车场的保安老周每天都能看到来拍照打卡的车迷。有个小伙子每周都来,就为了听引擎声。"以后要是真搬走了,这些车迷上哪儿找乐子去?"老周抽着烟嘀咕道。他身后的广告牌上,"中国赛车摇篮"六个大字已经褪色,但依然倔强地立在那里。
文化局的调研报告里提到,珠海国际赛车场承载着中国赛车运动太多记忆。从早期的街道赛到后来的国际赛事,这里见证了中国赛车从无到有的全过程。报告建议新址要兼顾竞技功能和大众体验,不能简单一搬了之。
房产中介小吴最近可忙坏了,天天带着客户看周边的房子。"有些客户一听赛车场要搬,立马就下单了。"他神秘兮兮地说,"你猜怎么着?有人专门等着搬迁消息官宣后涨价呢。"这话传到业主耳朵里,又引发新一轮讨论,有人说赶紧卖房套现,有人说再等等还能涨。
城市规划展览馆的最新沙盘上,赛车场现址被标注为"待开发区域"。工作人员解释说这只是初步构想,最终方案还没定。但这个细节还是被眼尖的市民拍下来发到了网上,评论区瞬间炸锅,有人欢呼终于要解脱了,有人哀叹青春记忆要消失了。
夜深人静时,赛车场的灯光依然亮着。值班的老赵望着空荡荡的赛道发呆,他想起二十年前这里人声鼎沸的场面,想起看台上挥舞的旗帜,想起冠军香槟喷洒的瞬间。"时代变了啊。"他对着寂静的夜空喃喃自语,身后维修间的工具整齐地挂着,像在等待永远不会再来的赛车。
本文旨在分享有趣的内容,无任何不良暗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