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消息一出来,我还挺吃惊的。毕竟,本田一直以来在中国市场的节奏,偏向稳妥。突然推迟GT的上市时间,至少说明他们现在的压力比想象中大得多。去年还传出今年要推出的纯电旗舰,怎么一变又要往后挪?是不是觉得现在的市场太激烈了,没准备好跟比亚迪、蔚来拼价格和技术?
我觉得他们这是意识到自己在国内电动车领域的短板。比亚迪这几年一骑绝尘,纯电技术跟成本控制都碾压不少日系品牌。十多万的汉EV可以搞个300多公里续航版本,配置也不低。反观本田,虽说一路走高端,但这次面对价格战,确实不占优势。你去年我朋友买了辆汉EV,价格比我这辆高出不少,不过总感觉实用强很多。
而且,还真不知道本田这次的研发成本是不是压得更厉害了。按理说,他们在研发电池、驱动桥的流程上其实不算慢,但核心还是研发投入和供应链稳定性。其实供应链问题,我靠关注车企就知道,这几年除了芯片难题,原材料涨价也是个硬伤。之前我翻了下笔记,有个朋友修车时说,现在电动车部件的零件比以前贵多了。要是零件都涨价了,车型利润也被压缩。
你说本田放慢赛车节奏,也算是一种应对吧。比如GT推迟,意味着他们把资源从推出快变成稳中求进。这样的调整其实也挺危险的,市场信息变得更快,迟了一步就可能错失用户。尤其是在新能源赛道,车企的油门踩得很快,投入几乎开挂似的。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去年上海车展那个原型车,细节还挺精致。车型线条没有那些国内车那样激烈——更偏优雅,但就是让人觉得表现还差那么点意思。我在想,或许本田还是得先把技术落地,再考虑风格变化——要不然真没办法跟比亚迪抢市场。
对了,刚才听一位朋友说,销量里面,纯电和混动的比例大概是3比1(不确定,估算的),这个比例其实挺关键。比亚迪纯电比混动要便宜,用户的接受度也高,短期内占了很大优势。反观本田,一直在混动上走自己的路,市场反应似乎没那么快。
我想,还是得考虑一下他们的制造成本。自产电池或者和供应商联合研发,成本能降低到多少?售后维修也算是一块潜在的战场。修理工告诉我,电池包的拆装费在逐年上涨,零件不便宜,导致维修利润被压缩——这对品牌方其实也是个压力。
你没想过吗?在这么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本田要不要考虑跳出舒适区——引入一些国产供应链,或者拿出点死磕的精神去研发差异化技术。看着市场行情,我觉得他们一定在琢磨一些突破点。你觉得国内外品牌的价格战会持续多久?会不会到车子变得只是算了,买最便宜的就行?
(这段先按下不表)想想吧,电动车的最终用户到底看中什么?续航?价格?还是品牌的科技标签?我一直觉得,往往用户追的不是最高档,而是够用。比如我爸买的那辆本田思域,开了一年,除了涨,他基本没啥抱怨。
我还在琢磨一件事。或许这个推迟或许还意味着本田在电动力量的布置上想做点大动作,可能把技术上的底牌打得更漂亮点,然后再慢慢推出。毕竟,不是所有品牌都能爆发式增长。尤其是在这趋势明显喧嚣的新能源战场上。当年奥迪、宝马能在燃油车时代占领一片天,也是花了很多心思。而新能源赛道的争夺,可能更像是一场信息和成本的拉锯。
你觉得,说到这里,未来本田怎么走?是不是还在守着自己的技术底线辅以缓慢策略,还是会破釜沉舟搞些大动作?这不只是个市场问题,也关系到他们未来在中国的信仰充值。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