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汽车市场这几年彻底翻了个个儿。
西方车企原本在这里呼风唤雨,品牌、工厂、经销商网络一应俱全。
雷诺、日产、大众、奔驰、现代——这些名字曾经是莫斯科街头最常见的标签。
它们在俄罗斯建厂、投产、扩张,把这里当成欧洲之外最重要的增长极之一。
2021年,这个市场年销量接近200万辆,是欧洲第二大汽车消费国。
一切都显得稳固,直到2022年初那场冲突爆发。
制裁来了。
不是象征性的警告,是实打实的封锁。
金融通道被切断,零部件供应中断,技术合作冻结。
西方国家对俄实施全面经济压制,汽车行业首当其冲。
雷诺第一个动手——5月,它把莫斯科工厂以1卢布的价格卖给俄罗斯政府。
那不是一笔交易,更像是一种切割。
这家工厂从1998年开始运营,年产16万辆Logan车型,曾是雷诺在东欧的核心生产基地。
1卢布?等于白送。
日产紧随其后。
10月,圣彼得堡工厂以1欧元转让给俄罗斯国家汽车工程研究院。
那个厂区2009年投产,主打Qashqai和X-Trail,年产能10万辆。
大众也没撑住,2023年5月将卡卢加工厂转手给Art-Finance公司。
这个2007年建成的基地,产能超过20万辆,过去主要生产Passat和Polo。
奔驰更干脆,4月就把叶西波沃工厂低价移交给了本地经销商Avtodom。
那里专做E级车,年产能2.5万辆。
现代最后收摊,年底宣布关闭生产线。
它的销量曾经在俄罗斯排前三,撤得却毫无缓冲。
这些企业集体撤离,资产基本贱卖。
雷诺账面损失20亿欧元,日产认亏6.87亿美元,大众和奔驰也都赔进去一大笔。
更重要的是,它们丢了市场。
不是暂时退出,而是永久性地失去了立足点。
供应链断了,品牌影响力塌了,经销商体系散了。
想回来?俄罗斯政府明确不欢迎。
就算有人想绕道中亚搞平行进口,也只能卖点二手车,成不了气候。
空出来的位置谁来填?
中国车企。
江淮第一个动起来。
2022年11月,它跟俄罗斯方面达成合作,重启Moskvich品牌。
这个名字有历史——苏联时代的国民车,冷战时期的工业象征。
现在复活,本质上就是江淮的技术输出。
Moskvich 3基于Sehol X4换标生产,用的就是前雷诺的莫斯科工厂。
组装起步,零件进口,慢慢本地化。
到2025年,他们计划推出M70新款车型,开始大规模量产。
这不是简单的贴牌,而是在陌生土地上重建整套制造逻辑。
奇瑞迅速跟进。
2024年1月,它启动前日产的圣彼得堡工厂,生产Tiggo 7 Pro Max,改名叫Xcite X-Cross 7。
五个月后上市,九个月内卖出三千多辆,还拿了当年“最佳新品牌”奖。
这说明什么?产品力过关,定价合理,渠道铺得开。
与此同时,奇瑞利用前奔驰的叶西波沃厂生产Exeed VX,又接手大众的卡卢加工厂组装Tiggo系列。
三线并进,产能拉满。
它不是试探,是全力压上。
长城早就布局了。
2019年就在图拉建厂,距离莫斯科200公里,物流方便。
这是唯一一家在俄拥有自建整车工厂的中国品牌。
2024年产能10万辆,2025年目标翻倍到20万。
哈弗H6、F7这些主力车型都在这里下线。
没有依赖进口KD件,也没有靠临时租赁产线——它是真正在当地扎根。
吉利虽然没自己的厂,但通过代理模式打得凶猛。
与哈弗一起,长期占据销量榜前列。
结果摆在眼前:中国品牌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9%飙升至2024年的近60%。
2025年上半年维持在55%,6月单月达到57%。
新车销售前十名里,七个是中国车。
哈弗、吉利、奇瑞轮流坐头几把交椅。
剩下的名额被Lada这种本土品牌占据。
西方车?消失了。
你现在走在莫斯科街头,看到的新车,八成以上挂着汉字或拼音标识。
这不是偶然。
中国车企出口能力强,产品性价比高,平台迭代快。
更重要的是,它们愿意冒险。
当欧美企业忙着合规审查、规避风险时,中国企业直接派人进驻工厂,调试设备,培训工人。
他们在俄罗斯重建供应链,把国内的配套体系搬过来。
哪怕面临国际制裁压力,也尝试绕开限制继续供货。
这种执行力,在危机时刻就是决定性优势。
但俄罗斯也不是任人宰割。
它一边接纳中国资本和技术,一边悄悄收紧政策。
2025年开始,大幅提高进口车回收费和关税。
名义上是为了保护本土产业,实际是向外国车企施压。
效果立竿见影——2025年前十个月,中国品牌整体销量下滑22%。
整个新车市场萎缩,消费者观望情绪加重。
奇瑞受影响最大。
它在俄罗斯有372个经销商、687个展厅,2024年营收占集团总收入的25.5%。
但现在不行了。
政策变严,出口管制升级,继续留在这里可能违反总部所在国法规。
2025年9月,奇瑞宣布逐步退出俄罗斯市场,计划2027年完全撤出。
这不是失败,是战略转移。
它已经在中亚选址建厂,准备通过第三国迂回进入俄周边市场。
风险规避,但不放弃机会。
其他企业还在坚持。
长城继续扩产,图拉工厂二期建设提速。
江淮推动Moskvich M70项目落地,试图让这个老品牌真正具备独立研发能力。
哈弗保持高频推新节奏,H6 HEV混动版已经上线测试。
它们清楚一点:一旦退出,再想回来几乎不可能。
现在的每一分投入,都是为未来五年甚至十年打基础。
俄罗斯汽车产量结构也变了。
2021年还能靠本土车企主导生产,现在60%以上的车辆依赖进口整车或中国品牌本地组装。
Lada仍是销量冠军,但它背后也有中国技术影子——部分新能源车型采用宁德时代电池,智能座舱方案来自华为系供应商。
整个产业链,正在向东倾斜。
西方车企看着干瞪眼。
它们当初以为制裁能摧毁俄罗斯经济,结果反而为中国打开了大门。
自己低价甩卖的工厂,转头就成了竞争对手的生产基地。
那些曾经引以为傲的制造设施,现在每天生产着挂中文标的SUV。
讽刺吗?绝对。
可这就是现实。
商业世界从来不讲情怀,只看行动速度和资源调配能力。
雷诺后悔吗?没人知道。
但它再也无法回到莫斯科工厂。
日产想重新谈判?俄方根本不接电话。
大众曾考虑通过白俄罗斯曲线重返,但发现渠道早已被哈弗和奇瑞瓜分殆尽。
奔驰尝试保留少量高端客户维护服务,也只能靠库存配件支撑。
现代干脆彻底放弃,转向东南亚和中东补缺口。
全球供应链因此重塑。
俄罗斯不再依赖欧洲供应体系,转而与中国深度绑定。
从发动机、变速箱到电子架构、车联网系统,越来越多采用中国标准。
甚至连售后服务网络,也开始接入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结算。
这种融合不是短期应急,而是长期结构性转变。
中国的角色越来越重。
不只是卖车,更是输出整套汽车产业生态。
包括设计、研发、生产管理、质量控制、金融支持。
一些中国车企已经开始在当地招聘工程师团队,设立研发中心。
这意味着未来可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俄产中技”车型——外观适应寒带气候,内饰符合斯拉夫审美,底层技术源自中国模块化平台。
当然,不确定性依然存在。
俄乌冲突还没结束,国际制裁仍在持续。
任何涉及两用技术的产品都可能被盯上。
中国车企必须小心翼翼地平衡合规与扩张之间的界限。
有些订单不敢接,有些零件不能运,有些合作只能口头约定。
大家都在摸索边界,努力维持运营。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西方车企输麻了。
它们本可以用更灵活的方式应对危机——比如暂停运营、保留股权、等待局势缓和。
可它们选择了最极端的做法:彻底剥离资产,切断联系。
这一刀切得太狠,导致回归路径完全断裂。
等它们醒悟过来时,市场已经被重新定义。
俄罗斯人买车时的选择变了。
以前是德系稳重、日系省油、韩系实用。
现在是哈弗空间大、吉利配置高、奇瑞动力强。
Lada便宜耐用,但也开始模仿中国车的设计语言。
消费者不再迷信西方品牌光环。
价格透明、功能实用、售后响应快的中国车,成了主流选择。
这不仅仅是市场的转移。
这是全球汽车产业权力格局的一次实质性迁移。
一个曾经由欧美主导的细分战场,短短几年内完成了去西方化的过程。
中国车企没有发动价格战,也没有搞补贴大战,只是抓住了窗口期,把产品和服务扎扎实实地铺了下去。
有人说是“捡漏”。
可哪有那么容易?捡漏的前提是你在现场。
当别人撤离时,你敢不敢留下来?
当供应链断裂时,你能不能快速重建?
当政策突变时,你有没有预案?
这些都不是运气能解决的。
长城在图拉工厂留了三百多名中方技术人员,全年无休轮班。
奇瑞派出了二十多个专项小组,分别负责采购、生产、法务、公关。
江淮与俄方成立联合管理委员会,每周开会协调进度。
这些都是真金白银的投入,也是冒着政治风险的决策。
西方车企做不到。
它们受制于股东压力、合规要求、品牌形象。
每一步行动都要层层审批,每个决定都要评估法律后果。
在动荡时期,这种体制反而成了枷锁。
而中国企业的决策链条短,执行速度快,能在混乱中找到突破口。
所以别说什么“趁虚而入”。
这就是商业的本质——谁反应快,谁组织强,谁就能赢。
俄罗斯市场只是冰山一角。
类似的剧本正在中东、拉美、非洲上演。
每一次地缘变动,都是一次洗牌机会。
西方车企如果还沉浸在过去的荣耀里,只会失去更多。
现在走在圣彼得堡的主干道上,你会看到一排排崭新的哈弗H6驶过。
车身漆面反着光,车尾贴着俄语说明书标签。
驾驶座里的年轻人打开语音助手,用俄语说:“导航到市中心。”
系统回应的是带口音的俄语播报——那是中国AI训练出来的本地化模型。
这一切发生得如此自然,仿佛从未有过别的可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