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液小问题竟酿灭顶之灾!理想汽车的危机应变,为行业敲响警钟”

10月23日,一个看似普通的秋夜,上海漕宝路突然成了焦点。一辆理想MEGA在街头起火,火焰几乎在短短数十秒内吞噬了整辆车。车上两人幸运逃生,但从燃起的火苗到漫天焦味,这一切让人后怕。八天后,理想汽车做出了响应。11月7日起,他们将召回11411辆理想MEGA 2024款汽车,这不仅是一次技术问题的补救,背后也透露出一个新势力车企的危机应对姿态。

“冷却液小问题竟酿灭顶之灾!理想汽车的危机应变,为行业敲响警钟”-有驾

小配件,大风险:冷却液的隐患

冷却液,这个通常被看作是电动车“日常工兵”的材料,居然成为了事件的导火索。官方的调查信息显示,这次冷却液的防腐性能出现了问题。这乍听起来,是一件小事。但你想一辆电动车,动力电池和前电机控制器的“冷却铝板”,压力多大?冷却液一出问题,这些核心部件的冷却回路就可能被腐蚀,接着“漏液”,再进一步,触发连锁故障。

“冷却液小问题竟酿灭顶之灾!理想汽车的危机应变,为行业敲响警钟”-有驾

理想汽车在事故调查中已经确认,电芯是“没问题”的,不是直接起火的原因。但冷却液问题偏偏能引发“最坏的可能”——动力电池的热失控。这种情况不是电动车用户最恐惧的吗?对用户而言,电池“炸”这个词,连听着都够触目惊心。

事实上,电动车行业确实对这样的风险心知肚明。冷却液问题不是新话题,但就像考试时最拿手的题偏偏出错一样,这次让理想汽车狠狠摔了一跤。个中的反思,是对一个细节的大考,对消费者,也是一堂集体课。

“冷却液小问题竟酿灭顶之灾!理想汽车的危机应变,为行业敲响警钟”-有驾

危机背后的“冗余”设计

但让人心里稍微踏实点的,是那两个幸运的逃生者。虽然大火燃烧迅速,但事故发生时,车门竟然能正常开启。细究下来,这其实和理想MEGA的安全冗余设计有关。

“冷却液小问题竟酿灭顶之灾!理想汽车的危机应变,为行业敲响警钟”-有驾

车企的工程师们早就想到万一“电断人急”的可能性,把一个控制门锁开启、玻璃升降的低压电源布置在驾驶室中央扶手区域。这样就算遇到像这次的突发情况,车门仍然能开得了,玻璃还能降得下。但这次的起火视频是真的瘆人,几十秒火光冲天,人根本来不及细想还得靠这设计,关键时刻,这才保住了两条命。

或许有人会问了,这样的安全设计是不是每辆车都有?其实真不一定。新能源时代,做大屏、搭智能系统是重点,不少车企反倒容易忽视这些逃生细节。但回过头没准这项设计反倒成为理想汽车某种意义上的一个“卖点”。

“冷却液小问题竟酿灭顶之灾!理想汽车的危机应变,为行业敲响警钟”-有驾

被部分预见的险情

这事还真不是一点前兆也没有。根据官方信息,理想MEGA的云端预警系统在事发的四个多小时前,已经收到了相关告警。随后工作人员和车辆使用者联系,希望让对方停车检查,但当时谁能预料到后面的这场大祸呢?

“冷却液小问题竟酿灭顶之灾!理想汽车的危机应变,为行业敲响警钟”-有驾

车企的云端预警确实很智能,但很多时候,它和用户之间的沟通依旧有鸿沟——比如提示没那么明确,用户不会认为多危急;又比如紧急决策上,车企不够果断,没敢冒险采取极为干预式的操作。用理想自己的话说,这次错过了“第一时间介入”的良机。但换个角度这种“经验不足”似乎也在情理之中,毕竟这种非碰撞起火的情况,是一道“新题型”。

在后续说明里,理想做了一点改正:优化云端报警系统的处置逻辑,将消息更加清晰地传递到头,未来不仅是通知用户,还得尽快指引车辆停车,再安排救援跟上。理想汽车,正试图用这样的改进,打补丁。

“冷却液小问题竟酿灭顶之灾!理想汽车的危机应变,为行业敲响警钟”-有驾

动作迅速的“先行动”逻辑

11月7日起,理想汽车正式展开召回。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召回来得比最终调查还早,显示出了一种“宁可错杀一千”的管理思路。到底需不需要等所有的技术验证工作完成?理想汽车拿出了一个答案:不需要,只要风险细节已经确认,一刻都不能等。

“冷却液小问题竟酿灭顶之灾!理想汽车的危机应变,为行业敲响警钟”-有驾

实际上,按照相关法规,生产者只要确认产品存在缺陷,就应马上启动召回,而不是“等调查结束再说”。这回理想汽车的做法,既是主动合规,也是想传达自己的态度:零容忍。你也可以联想一下,智能电动车的使用场景不同于传统车,电池、软件等风险是瞬间爆发的,会把责任感放在桌面说,至少场面上,得是一种态度。

这次的召回动作,范围涉及到11411辆汽车,理想汽车将免费为车主更换冷却液、关联硬件等问题隐患,并增加一个额外延长保修权益。与之对比的是,理想汽车明确声明,其他车型并不涉及这次问题,2024年12月28日后生产的理想MEGA也已经“免疫”。

“冷却液小问题竟酿灭顶之灾!理想汽车的危机应变,为行业敲响警钟”-有驾

一堂关于“变与应变”的行业课

透过这件事,不得不承认,车企在“快速回应”上正走向一种新模式。从媒体报道到危机公关,从明确责任到主动召回,智能电动车行业至少拿出了不同于传统思路的一种打法。

“冷却液小问题竟酿灭顶之灾!理想汽车的危机应变,为行业敲响警钟”-有驾

某种程度上,这次事件对整个行业来说,像是一次警钟。新技术、新材料依然存在未知风险,传统的发展模式很难完全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这里就需要更加及时和透明的应对能力。虽然理想汽车为自己的技术问题买了单,但这种主动承担的姿态,使其在危机中挽回了一些信任。这种速度和透明,不也是一种新的企业进化点吗?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其实更多的是像这次事件后续里让人安心的态度:问题虽有,但起码你重视、你改了。对企业呢,也像是在告诉他们:“别犹豫,危机没有人喜欢,但当危机来临时,靠得住的处理方式才是关键。”这个行业没办法保证“零隐患”、但是到了关键节点,透明、有担当、多措并举,总能让人稍微有点安全感。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