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联合发布《深化智慧城市发展推进全域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提出推进数据产业与无人驾驶等数据密集型产业融合发展。这一政策导向为中国无人驾驶行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到2027年底,我国将建成50个以上全域数字化转型城市,数据赋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进展。
当前,无人驾驶技术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城市街头。2025年以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纷纷出台支持政策,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从区域测试迈向规模化商业应用。
政策支持力度空前。2025年1-6月,国内数个省市出台超71个与自动驾驶产业相关政策,聚焦完善立法、场景拓展与商业化落地。
上海于2025年7月发放全国首批示范运营牌照,允许百度、小马智行等企业联合传统出租车公司开展收费的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
企业布局积极。截至2025年5月,百度萝卜快跑已在全球超过15个城市部署了逾1000台RoboTaxi,累计提供超1100万次出行服务。
小马智行则在2025年第二季度实现无人驾驶出租车业务收入1090万元,同比增长157.8%。
成本下降是推动商业化的关键因素。过去5年,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单车制造平均成本已从早期的100万元以上降至目前的30万元左右。百度第六代无人车“颐驰06”单车成本更降至20.46万元,为其规模化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
无人驾驶技术正深刻改变着传统出行市场的竞争格局与商业模式。
出租车和网约车市场首当其冲。无人驾驶出租车通过去除司机成本,显著降低了运营费用。据分析,传统网约车司机成本占乘客应付总额的79.1%。
而无人驾驶出租车一旦实现规模化运营,其成本优势将更加明显。弗若斯特沙利文估算,到2026年,Robotaxi成本将低于传统出租车成本。
然而,无人驾驶出租车目前在整个出行市场中的份额仍然很小。以武汉为例,萝卜快跑已投放400多辆无人驾驶汽车,而武汉市日均运营网约车达2.94万辆。萝卜快跑的占比还不到1%,短期内难以对传统网约车构成实质性挑战。
市场竞争态势呈现多元化发展。除无人驾驶外,网约公交车、网约摩托车、网约飞机等新型出行方式也在不断涌现,进一步丰富了出行选择。
这些新兴出行方式各有优势,也各有短板,传统网约车凭借成熟的服务模式、广泛的覆盖和乘客习惯,仍将是大多数人出行的主要选择。
无人驾驶技术的普及正悄然改变消费者的出行习惯和体验。
价格是吸引消费者的首要因素。武汉市民刘爽表示,从家到孩子补习班不到5公里的路程,使用萝卜快跑最多不超过6块钱,最近一次甚至只花了2.5元,而网约车费用通常在11到15元之间。
百度凭借超低价格策略,在武汉实现了单日单车峰值超20单的成绩,甚至超过了部分网约车司机的日均接单量。
除了价格优势,无人驾驶出租车还提供了独特的乘车体验。乘客可以享受完全私密的出行空间,无需担心司机的情绪和态度。
车上配备的屏幕允许乘客自主调整空调温度和播放音乐,提供了更大的控制权。这种“时间复用”将通勤时间转化为工作或休闲时间,大大提升了出行效率。
不过,当前的无人驾驶出租车在体验上仍有改进空间。乘客反映不能自主选择路线,只能走大路、主路,导致行程时间较长。停车点也不能自由选择,只能停在固定停车点附近,不如传统网约车方便。
无人驾驶技术不仅改变了出行服务,更正在重塑整个汽车产业生态。
汽车制造模式正发生深刻变革。有研究预测,到2040年,受到共享的自动驾驶汽车的影响,新车销售额将降低50%。
四维图新CEO程鹏预测,未来3-5年内,一定会出现没有驾驶座的汽车,方向盘和刹车踏板都将被取消。
供应链体系也在快速调整。以激光雷达为例,国产激光雷达价格从2019年的1.74万美元降至2023年的3200元人民币,短短4年间下降了十几万元人民币。
2023年,以禾赛、速腾聚创为首的国内厂商,斩获全球车载激光雷达83%的市场份额。
产业竞争焦点从“制造能力”转向“科技与运营能力”。科技公司通过提供全栈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在汽车产业中的话语权不断增强。
华为推出全栈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整合ADS系统、智驾计算平台和传感器等软硬件;文远知行与博世合作,推出高阶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并成功实现量产交付。
随着智能驾驶和生成式AI等技术的大规模应用,高阶智能化功能有望从25万元左右车型下探到15万元左右的车型,进一步加速普及。
尽管前景广阔,无人驾驶出租车要实现真正规模化商用仍面临多重挑战。
技术瓶颈亟待突破。无人驾驶在复杂城市场景中的极端案例(如暴雨天气、突发道路施工)仍需更高阶的AI决策能力。
相关数据显示,解决最后1%的极端个案可能需要消耗90%的研发资源。目前,无人驾驶车辆在混合交通流中可能出现的“人机博弈”问题也尚未完全解决。
法规和标准体系尚不完善。全国性自动驾驶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出台,保险体系也缺乏配套保障方案。
更棘手的是伦理算法争议——例如在不可避免的事故中如何权衡乘员与行人安全,这类问题可能延缓政策放开速度。
成本与盈利压力巨大。根据国际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统计,无人驾驶出租车单车产品投入在30万元左右,每年维护成本约5万元,运营成本约3万元,安全冗余成本在3万元至10万元之间浮动。
这意味着即便单车硬件成本大幅下降,单车年均总成本仍接近40万元,而当前无人驾驶出租车行业每年单车营收约6万元,盈利压力巨大。
社会接受度也需要时间培养。任何一起严重事故都可能引发舆论危机,延缓技术推广。如何建立公众对无人驾驶技术的信任,是行业必须面对的长期挑战。
未来3-5年,无方向盘、无驾驶座的汽车将从概念走向量产,无人驾驶出租车将率先在网约车和物流运输等特定场景规模化落地。到2030年,中国一线城市一辆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年收入将达数十万元,而成本下降70%,一个数千亿元的蓝海市场正在打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