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会的早晨,上海的空气里有种微妙的紧张感。
展馆外,连保安的步伐都比平时有些急促。
人群里混杂着西装革履的国际代表、夹着文件夹的技术男,还有那种仅靠鼻子就能分辨出新能源电池味道的行业老炮。
有人在宝马展台前停下脚步,盯着那台最新的“智能座舱”轿车,像是在审视一具刚刚搬上法庭的证物。
前方,特斯拉的无人驾驶车静静地待在灯光下,没有方向盘、没有油门刹车,仿佛在嘲讽着所有还在纠结“驾驶乐趣”的传统车企。
你会不会好奇,如果把你的命交给一个操作系统,心跳能比等红灯时还平稳吗?
这场盛宴,155个国家和地区的4108家企业齐聚一堂,目的很简单——谁的产品能让人多看一眼,谁就有机会把游戏规则重新改写。
重庆,这座惯于被定义为“内陆汽车重镇”的城市,也在这场国际派对里寻找自己的角色。
有人说这是机会,有人说是压力。
更有人,像我一样,只是在旁边数着每家展台的参观人数,顺便观察哪家企业的咖啡免费续杯。
汽车的智能化,本届进博会堪称“下半场”的开场哨。
上半场的“电动化”,已经让不少企业缴了学费——有些品牌还在电池技术里打转,有些已被“续航焦虑”折磨到夜不能寐。
现在,舞台换成了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
日产和丰田都选择了和华为鸿蒙合作,像是两个老牌侦探突然决定用新型指纹识别仪办案,连现场观众都忍不住要摸一摸屏幕是不是够灵敏。
据说丰田在智能化上动作慢被市场“吐槽”,现在不得不加速转型。
你要问宝马、奥迪这些德系名门,他们早已经把自己的操作系统、智能助手全都搬了出来,不说领先,但至少没落下风。
真正的悬念,不在于谁能先造出没有方向盘的车,而是谁能让用户安心坐进去——即使是深夜独自回家也不担心“系统崩溃”。
特斯拉的Cybercab007,像是一颗丢在展馆里的定时炸弹。
没有方向盘,没有传统控制器,只有一套算法和FSD智能驾驶撑场。
你说这车能不能落地?
我更想问,万一遇到重庆的盘山路,车会不会把乘客当成游戏里的人物,直接挑战“自杀模式”?
这不是危言耸听,毕竟智能驾驶的“证据链”还在补全阶段。
重庆这些年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上投入不少,能不能跟上步伐,还得看未来几年谁家的数据库更新得更勤快。
说到重庆,你不能只盯着地上的车。
有些人已经开始琢磨天上的生意——低空经济。
今年进博会,展馆里低空飞行器扎堆亮相,场面壮观得像是科幻片里的“空战前夜”,只是所有飞行器都还贴着“试用版”标签。
中国首款倾转旋翼载人电动垂直飞行器E20,最高时速320公里,现场已经完成载人试飞。
还有天翎科航空和英国EFI Aviation,直接把全球第一架全尺寸倾转涵道翼飞行器搬了过来,最长航程600公里,能载五名乘客,一次充电能多次起降。
展台里排队试坐的人,大多是第一次觉得“空中出行”真的有可能不是PPT上的笑话。
你要问重庆人怎么看?
其实他们早就把低空经济当成新赛道。
上半年,重庆低空飞行时间已达19万小时,同比增长109.2%,飞行架次也突破115.7万次。
官方说到2030年要建成“30分钟应急响应圈”,开设1000条低空航线,年飞行量破1000万架次。
这目标听起来挺美,只是想象一下,未来重庆的天上会不会像现在地面一样堵车?
到时候,空中交警是不是得用无人机抓违章?
当然,进博会不只卖车和飞机。
最安静也是最“冷门”的展区是服务贸易展区。
里面没啥好吃好玩的,只有各路专业人士在摊位前低声交流。
冯氏集团摆出医疗出海的合作资源,中远海运讲中欧班列直达德国汉堡CTT码头的故事。
重庆在中欧班列上有先发优势,以后能不能把这条线玩出更多花样,还得看服务贸易怎么升级。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服务贸易近6万亿元,重庆也实现了368.1亿元的进出口规模。
这里面的增量,不只是数据,更是各种新业态,比如“中医药+入境游”试点,甚至把外国游客分流到更多区县,提升服务贸易体量。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重庆挺有机会。
汽车智能化、低空经济、服务贸易,三个赛道都在发力。
不过,现实里没有谁能保证一路顺风。
比如汽车智能化,市场变化比技术更快,今天的领先可能就是明天的落后。
低空经济看起来高大上,可谁又能保证空中安全和监管不出岔子?
服务贸易听起来稳定,其实也随国际形势和政策风向摇摆。
有时候,站在展馆里看这些新技术新产品,感觉像是在法医实验室里拆解一具“未来产业的尸体”。
你以为技术创新是一场正义的审判,结果发现所有证据都指向“市场比理想更冷酷”。
重庆的优势,是敢于尝试和布局,但风险和机遇总是成对出现。
就像那些排队试坐低空飞行器的人一样,谁都想飞得高,但没人愿意第一个摔下来。
职业的习惯让我不太相信任何一个“万亿级市场”的许诺。
每当看到那种拍着胸脯说“重庆一定成为全球智能网联之都”的发言,我脑子里总会自动弹出一句:法庭上最不靠谱的证词就是兴奋状态下的自我陈述。
现实里,数据会撒谎,政策会变脸,用户更是喜新厌旧。
至于重庆到底能否实现弯道超车?
这就像我现在写稿的心情——理智上相信可能,情感上更偏向“走一步,看一步”。
如果你是重庆的决策者,你会选哪个赛道?
是继续压宝智能汽车,还是高举低空经济的大旗?
或许,你会像我一样,习惯性地把所有证据都归档,等有更多事实浮出水面再下结论。
毕竟,这世界对“先知”没那么友好,对“冷静旁观者”反倒更宽容。
最后,我只想留个问题:在变革与创新的浪潮里,谁才是真正的受益者?
是那些敢于冒险的城市,还是最终适应新规则的普通人?
你说未来属于“智能化”,我更关心,有多少人真的准备好交出方向盘,把自己的命运托付给一套算法。
现实不会给标准答案,只会让每一个参与者都成为“案件现场”的一部分。
如果你也有自己的推理,不妨一起聊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