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账期政策解析
最近,不少汽车厂商都宣布了“60天支付账期”的政策,引发了不少讨论。很多人可能不太清楚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简单来说,就是车企在收到零部件后,会在60天内把钱打给供应商。但其实,这个“60天”只是整个付款流程中的一小部分。
过去几年,国内车企的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也就是常说的“账期”)普遍在100天左右,有些甚至超过240天,而且这个数字还在逐年上升。
要成为车企的供应商,拿到货款,一般需要经历几个步骤:投标、验收、对账开票、审核、付款。而我们常说的“账期”,其实只算到审核通过之后的60天。也就是说,从中标到真正拿到钱,实际时间远不止60天。
另外,一辆车的零部件中,国际大厂的比例并不高,大部分还是中小厂商。这些中小厂商资金少、规模小,中标后往往需要先借钱来完成项目,才能拿到后续的款项。这对他们的经营压力很大。
车企账期与融资压力
汽车厂商的“账期”,其实就是他们从供应商那里“免费”借钱的时间。这个钱不用付利息,相当于变相融资。在财报里,这部分钱体现在“应付账款和票据”里,而它属于企业的负债。
2024年一些上市车企的财报显示,它们的应付账款和票据占总负债的比例普遍超过50%,有的甚至高达82.96%。但像一些国外老牌车企,这个比例控制得比较好,大概在8.99%到12.49%之间。
供应商为了配合车企做项目,往往要自己先垫资。他们的资金成本是多少呢?大车企因为信用好,发债利率能低到2%以下。但中小企业就难了,没法直接发债,只能从银行贷款,利率通常在4%-6%,差一点的甚至要7%-8%。
这就让中小供应商压力很大:账期长、借钱贵,利润被压得很低。目前一些上市零部件公司的净利润率勉强维持在2%左右,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还有不少处于亏损状态。
要知道,上市公司已经比很多小企业强了,那些连名字都没听过的中小企业,情况可能更糟。
——人民日报《为什么必须破除“内卷式”竞争?》
车企付款周期与利润压力
我是一个汽车爱好者,用简单、实在的话来解释一下这段内容:
说到底,国内车企之间的价格战太激烈了,利润被压得很低,所以给供应商的报价和利润也跟着减少。有个对比很明显,就是丰田。2024财年,丰田集团赚了约2360亿人民币,比所有中国车企加起来还多一倍多。
这也反映在付款周期上。2024年,丰田给供应商的平均付款时间是54天,而国内车企平均要182天,甚至比最近几家车企承诺的“60天”还要长。所以很多供应商还是更愿意跟合资企业合作。
那问题来了,如果车企真的做到60天付款,供应商就能马上好起来吗?其实不一定。因为现在大部分车企还是用“承兑汇票”来付款。如果是银行开的汇票,供应商可以按期去银行拿钱;但如果是车企自己开的商业汇票,就得等3个月以上才能拿到钱。也就是说,实际付款时间可能是60天加上3个月,远远超过60天。
车企结算方式解析
我是个汽车爱好者,今天聊聊车企常用的结算方式。
除了银行承兑汇票,车企还常用一种叫“链”的工具。它和商业承兑汇票类似,也是车企自己发的票据,但它的承兑方是车企自己的小金融平台。因为这些平台信用不高,而且“链”这种东西不被银行认可,所以很难流通。
如果供应商想提前把“链”换成钱,就得给车企的金融平台支付5%到10%的贴现利息,比银行承兑汇票的0.7%到1%高很多。本来这钱是银行赚的,现在车企也想赚,而且赚得更多。虽然供应商吃了亏,但车企因此多赚了钱,也有底气降价。
最后要提醒的是,就算车企承诺60天账期,也不代表供应商就能按时拿到钱。一般来说,项目从投标、验收、开票、对账、审核到付款,流程很长。如果车企故意拖慢对账或开票,发票都还没送出去,账期也就没意义了。
总之,在《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没真正落实之前,供应商想拿到应得的账款,还是挺难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