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新能源汽车行业可谓是风头正劲,各大车企纷纷推出新技术、新产品,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然而,在这片繁荣景象之下,也隐藏着一些安全隐患和行业乱象。为了规范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三部门联合召开视频会议,聚焦新能源汽车安全管理工作,释放了强有力的监管信号。
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
近年来,一些车企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在宣传上玩起了“数字游戏”,夸大续航里程、充电速度、智能驾驶功能等,误导消费者。例如,CLTC续航里程与实际使用里程存在较大差距,充电效率宣传避重就轻,智能辅助驾驶功能被过度包装等等。这些虚假宣传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更埋下了安全隐患。
监管升级,严守安全底线
为了规范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三部门联合召开视频会议,要求车企严守安全底线,杜绝虚假宣传。会议强调,车企要自觉扛起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做好风险防范,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引导消费者正确使用车辆。同时,要坚守长期主义,不搞“内卷式”竞争,绝不能偷工减料、以次充好。
行业自律,构建健康生态
除了监管部门的强力监管,行业自律机制也在同步发力。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倡议书明确要求,企业不得使用“行业首创”“全球领先”等绝对化表述,智驾功能命名须严格对应SAE分级标准。工信部则要求车企“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理性选择,擦亮双眼
面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繁荣景象,消费者在购车时也要擦亮双眼,理性选择。要警惕“绝对化表述”,关注“隐性条款”,例如辅助驾驶功能是否需要额外付费、OTA升级是否涉及硬件更换等等。同时,要善用监管工具,例如通过市场监管总局缺陷产品召回中心查询车企违规记录,或参与第三方续航众测活动。
结语
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前景广阔,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只有通过监管部门的强力监管、行业自律机制的完善以及消费者的理性选择,才能构建健康的市场生态,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让新能源汽车真正成为安全、可靠、环保的出行工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