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榆干线,全长近2000公里的西煤东运动脉上,首批17座换电站如明珠串连,为煤炭运输带来高效补能。
武汉沌口,全球首座汽车及零部件物流领域的底盘式重卡换电站已正式投运,创新“多式联运+光储充换”一体化模式,为全国汽车零部件的“血管中枢”注入不竭动能。
深圳盐田港,近百辆换电重卡昼夜穿梭,年减少2000吨柴油消耗,相当于消除5000吨二氧化碳“碳足迹”,树立起国际港口减碳新标杆。
——这些应用场景的背后,是宁德时代重卡换电从技术突破向商业闭环的全面跨越。5月18日,宁德时代正式发布全球首款75#重卡换电标准电池及全场景底盘换电解决方案,以标准化、经济性、全场景、全生态四重突破,为电动重卡爆发式增长注入强劲动能,并宣布将在2030年建成覆盖全国80%干线物流的“八横十纵”换电绿网,推动电动重卡市场渗透率三年内突破50%,彻底改写重卡能源格局。
■■ 电动重卡:交通能源融合发展的必然路径
交通能源融合正成为我国实现能源自主可控、交通强国建设和达成“双碳”目标的战略支点。今年4月,交通运输部、国家发改委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35年,推动交通运输和新型能源体系全面融合互动。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主流,新能源营运重卡规模化应用,交通运输绿色燃料供应体系基本建成。这一纲领性文件的出台,不仅为行业指明方向,更标志着我国交通能源体系正在从“油主电辅”向“绿电主导”的历史性转变。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交通领域碳排放达9.2亿吨,约占全国总量的8.1%。其中,仅占汽车保有量3%的重卡,却贡献了道路交通43%的碳排放。
重卡电动化既是碳减排的必由之路,更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逢春指出,我国原油进口依存度高达72%,若重卡全面电动化,可减少25%的原油进口。
近年来,得益于政策引领和技术驱动,我国重卡电动化获得快速发展。孙逢春介绍,我国重卡主要经历了“传统燃油重卡—‘油改电’重卡—正向开发重卡”三大阶段,目前已具备纯电动化的坚实技术和市场基础,在动力电池、电控系统、驱动电机等核心领域已形成全球竞争力,尤其是锂离子电池技术的持续突破,能量密度大幅提升,成本持续下降,为电动重卡产业发展提供关键支撑。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判断,在零碳转型和物流降本的双轮驱动下,重卡电动化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未来3年,国内重卡市场电动化市场渗透率将达到50%。
■■ 全场景方案:打造“全产业链近零碳”模式
如何推动重卡换电从标杆示范走向规模化应用?
标准是换电模式推广的关键问题。宁德时代换电业务总经理、时代骐骥CEO杨峻介绍,本次推出的75#标准化换电块是专门为重卡车型正向开发的产品,换电站可适配95%的重卡车型,实现不同品牌、不同车型一站通换。宁德时代已联合交通运输部公路院,在换电技术研发、政策储备研究、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推动行业标准出台。这意味着,未来所有换电站将像手机充电接口一样“全国通用”。
重卡换电不仅“能用”更要“好用”。宁德时代带来骐骥换电全场景解决方案,用户可根据载重需求灵活配置电池模块,满足从短途配送到长途重载的全场景应用。更为重要的是,创新“车电分离”商业模式,有效降低用户初始购车成本和后续维护负担。这一方案从根本上解决了重卡电动化面临的适用性和经济性难题。
“骐骥换电方案已经实现重卡领域的‘电气同价’。”杨峻算了一笔账:采用该系统的重卡年运营10万公里,较柴油车单公里节省0.26元;较LNG车单公里节省0.2元,年增收超2万元。且相较于受国际局势影响波动的油气价格,电力成本具有显著的稳定优势。随着电池能效持续提升和换电网络规模化扩张,“电动比燃气更经济”将变成行业新常态。
重卡换电不仅“好用”更要“绿色”。“双碳”背景下,骐骥换电全场景解决方案不仅聚焦于重卡电动产品本身,更构建了一套贯穿“电池生产—换电运营—能源消纳”的全产业链近零碳生态。该方案依托风电光伏资源,实现电池生产、重卡制造、运营充电全面使用绿电,并整合光伏发电与储能系统,通过智能调度实现“光储换”一体化运营,吸纳绿电,基于电价峰谷实现最优充放电策略,实现从能源生产到交通应用的碳中和闭环。
■■ 深度融合:打造绿色交通网络全球范式
不仅局限于电池制造与换电运营的单点突破,宁德时代还将致力于打造一张全面铺开的绿色交通网络。宁德时代规划:2025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13个国家级城市群建成300座智能换电站,率先打通沧榆能源通道、京沪大动脉等11条核心物流干线;2030年建成总里程15万公里的“八横十纵”全国换电骨干网络,形成覆盖16个城市群、服务80%干线运力的绿色能源补给体系。
当规模化的换电站与电动重卡形成实时交互的能源互联网,其意义已经超越单纯能源补给,将重塑整个交通体系的能源属性。正如孙逢春的预判,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攀升至4亿—5亿辆并全面电动化,粗略估计年用电需求将达1.5万亿—2万亿千瓦时。这一体量仅靠传统发电模式恐难以为继,将交通网络本身转化为能源生产载体,在高速公路边坡、铁路隔离带、隧道顶部等场景规模化部署光伏风电和储能设施,构建“交通+能源”共生体系,已从技术构想演进为产业刚需。
在孙逢春看来,我国交通系统蕴藏着巨大的新能源开发潜力,总里程超600万公里的公路网络和持续扩展的铁路系统,其光伏开发潜力超过7000亿千瓦时。叠加钙钛矿等新一代光伏技术产业化突破,绿电发电量还将大幅提升。仅此一项,交通系统的新能源自给率将突破40%—60%。
宁德时代重卡零碳生态体系提供了一个展望交通能源融合的未来窗口。这不仅是企业的突破进展,更是政策导向与市场力量共同推动的产业跃迁。在能源革命与交通变革进程中,国家主干电网与道路能源网的双向互动,新能源汽车与绿电的深度耦合,将催生全球领先的交通能源新生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