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一则公告,像一颗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湖面,在许多车主和准车主的心里激起了不小的波澜。
这则公告里,两家我们耳熟能详的进口汽车品牌——福特和保时捷,双双登上了召回名单。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买车是件大事,尤其是花大价钱买一台进口车,图的就是那份品质、安全和放心。
可现在,这些被认为是“高品质”代名词的汽车,却暴露出了一些让人心惊肉跳的安全隐患,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这背后又反映出了怎样的问题?
我们先来看看福特汽车这边的情况,这次它旗下的高端品牌林肯可以说是“重灾区”,一连发布了好几条召回信息,问题五花八门,让人看了不免有些担忧。
首先是针对2022年到2024年款的林肯领航员,这款车体型庞大,外观气派,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美式豪华全尺寸SUV的代表。
这次召回涉及了2264辆车,问题出在一个非常关键但又容易被忽略的地方。
根据公告,这些车辆的右前轮制动油管,在设计布局上存在缺陷,可能会和旁边的空气滤清器出气管发生摩擦。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两根硬管子,随着车辆的行驶和颠簸,日复一日地相互磨损,最终的结果就是把负责传输刹车油的管子给磨破了。
一旦刹车油发生泄漏,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刹车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出现刹车踩下去软绵绵,车辆却停不下来的危险情况。
在路上行驶,尤其是高速行驶时,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安全隐患。
福特公司给出的解决办法是,让经销商免费为车主检查并调整这根油管的位置,如果已经出现了磨损,就更换新的零件。
虽然解决方案听起来还算负责,但人们不禁会问,这种最基本的管路布局问题,在车辆设计和出厂检验时,是如何被放行的呢?
如果说第一个问题是硬件上的疏忽,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更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了。
福特同时还召回了另外一小批车辆,包括2018到2022年款的林肯领航员、福特F-150猛禽以及福特Mustang跑车。
这些车辆的问题源于售后维修。
当这些车因为某些原因更换了电动助力转向机之后,新换上的这个零件内部的软件程序存在偏差。
这个软件问题会导致一个非常吓人的现象:在驾驶过程中,方向盘可能会在没有任何预警的情况下,自己飞快地左右摆动,就像有人在跟你抢方向盘一样。
这种情况一旦发生,驾驶员将瞬间失去对车辆的控制,后果不堪设想。
针对这个问题,福特的处理方式是免费为这些车辆的转向机控制模块更新软件,让它恢复正常。
还没完,林肯领航员还有一个问题。
这次是年代稍早一些的2015到2017年款车型,数量还不少,共计2556辆。
问题出在车辆外后视镜下方的一个叫“迎宾灯”的配置上。
这个灯本来的作用是,当你打开车门时,它会照亮地面,方便你上下车,算是一个提升档次感和便利性的小设计。
但由于制造工艺问题,这个迎宾灯的密封做得不好,在下雨或者洗车的时候,水汽很容易侵入灯的内部。
我们都知道,水和电是不能随便接触的,进水之后就可能导致内部电路短路,轻则灯不亮,重则可能因为短路发热而引发火灾风险。
面对这个隐患,福特方面给出的解决方案可以说是简单直接到了让人有些意外的程度:让经销商直接把迎宾灯的电线剪断,使其不再通电。
也就是说,为了消除起火风险,直接让这个功能失效。
这种处理方式,就好比家里的水龙头漏水了,修理工不是帮你换个密封圈,而是直接把总水阀给关了,告诉你这样就再也不会漏水了。
虽然安全隐患是消除了,但车主原本拥有的功能也就这么没了,这种做法难免让人感觉有些敷衍。
说完了福特,我们再把目光转向另一家以精密制造和卓越性能闻名的德国品牌——保时捷。
在很多人心目中,保时捷不仅是豪车,更是工业艺术品和品质的象征。
然而,这一次,这个“神话”也出现了一丝裂痕。
保时捷召回的是最新款的Panamera和Taycan系列车型,共计1248辆。
问题出在车辆的悬挂系统上,一个叫做“前减震支柱卡环”的小零件,在工厂组装的时候,没有被完全安装到位。
这个看似微小的装配失误,可能会导致空气悬挂系统漏气。
开在路上,车辆的一侧车身可能会因此塌陷下去,导致车身姿态不稳,严重影响操控性能,在转弯或紧急避险时会大大增加失控和碰撞的风险。
保时捷给出的方案是,对召回范围内的车辆进行检查,确保卡环安装到位。
这让人们不禁思考,以严谨著称的德国制造,怎么会在如此基础的装配环节出现纰漏?
如果把这些召回事件单独来看,或许只是个别批次的产品质量问题。
但当我们把视线放得更宽一些,特别是结合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近年来的表现,就会发现事情可能没有那么简单。
曾几何时,中国市场是保时捷在全球最重要、最能赚钱的市场。
从2015年开始,中国连续多年都是保时捷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销量节节攀升,在2021年更是创下了超过9.5万辆的历史新高。
那时候,买一台保时捷不仅要排队等车,很多热门车型甚至还需要加价才能提车,品牌的光环效应达到了顶峰。
然而,情况从2022年开始急转直下。
那一年,保时捷在全球其他市场都在增长的情况下,唯独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出现了进入中国以来的首次下滑。
到了2023年,下滑的趋势非但没有停止,反而跌幅扩大到了15%。
而进入2024年,情况变得更加严峻,上半年的销量相比去年同期暴跌了近三成。
中国市场在其全球销量中的占比,也从巅峰时期的三分之一,萎缩到了如今的不到15%。
为什么曾经被消费者捧在手心里的保时捷,突然之间就不那么受欢迎了?
这背后的原因很复杂,但最核心的一点是,中国的汽车市场变了,中国消费者的观念也变了。
过去,人们购买豪华品牌,更多的是为品牌故事、历史底蕴和传统的机械性能买单。
但在今天,随着我们国家自主品牌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的全面领先,消费者的选择变得前所未有的丰富。
同样的预算,现在可以买到设计更前卫、车内屏幕更大、智能化体验更好、辅助驾驶功能更先进的国产新能源汽车,它们在加速性能等传统指标上也毫不逊色。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这些传统进口豪华品牌的每一次召回,都像是在自己引以为傲的“金字招牌”上又划下了一道深深的伤痕。
当你的产品在智能化、舒适性配置上已经不再领先,甚至有些落后于时代的时候,你最后能够依赖的,就是那份长期积累下来的“品质可靠”的声誉了。
可现在,从刹车失灵的风险,到方向盘自己乱动的诡异故障,再到悬挂系统的装配失误,这些问题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消费者对它们的信任。
这无疑会让那些还在犹豫的潜在客户,更加坚定地把目光投向产品力更强、体验更新颖的国产品牌。
这些召回事件,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一个信号,它提醒着这些曾经高高在上的国际巨头,在中国这个日新月异的市场上,单靠吃老本和品牌光环,已经越来越行不通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