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理想汽车销量又创新高,单月4万多辆,均价27万,稳居新势力阵营前列。这让很多人纳闷:一个没什么“底蕴”的新品牌,为啥能打得过那些造车几十年的老前辈?
有人说是营销,但理想老板李想以前搞汽车之家,营销手段并不算牛。问界背后是华为,小米自带互联网流量,传统车企也不缺预算和渠道。可后,市场还是选择了低调的理想。
核心原因,其实就四个字:懂家庭需求。
现在的车,很多都在比加速、拼操控,好像车是给“开车的人”玩的。但理想不一样,它盯着的是“坐车的人”——特别是家里有老人、孩子、老婆的家庭用户。这些人买车图啥?不是开起来多刺激,是全家坐车时都舒服。
你看理想的车,空间大到能装下婴儿车、露营装备;车里有冰箱,夏天能冰饮料,冬天能热饭;前排座椅能放平当床,开车累了能躺会儿;后排有电视,孩子坐车不闹腾。这些功能看着“不高级”,但全是家庭用户每天用车时会遇到的痛点。你说它没驾驶乐趣?可对多数家庭来说,全家开心出门、平安回家,比开快车重要多了。
再说增程式电车这条路。理想不是第一个做增程的,但它把这条路走通了、走火了。后来的车企做增程,基本都在抄理想的设计思路:空间怎么布局、配置怎么搭配,甚至连外观都有点“理想味”。为啥?因为它把增程的“痛点”解决了——纯电车怕没电,燃油车怕费油,增程车既能充电又能加油,刚好戳中家庭用户“不想被续航焦虑绑架”的需求。
现在提起增程车,大家第一反应就是理想。就像当年提起纯电车,很多人先想到特斯拉——不是因为参数顶尖,是因为它早定义了“纯电车该有的样子”。理想也一样,它用产品告诉用户:“增程车就该这么造。”这种“带头大哥”的位置,比打价格战管用多了。用户买增程车前,都会先问一句:“这跟理想比咋样?”这就是用户心智的力量。
说到底,理想的成功不是靠运气,也不是靠砸钱营销。它是真的摸透了中国家庭的用车需求:不是要“开着爽”,是要“坐着舒服”;不是要“参数漂亮”,是要“用着省心”。那些还在纠结“驾驶感”“品牌底蕴”的车企,可能没明白一个道理:时代变了,用户选车的标准,早就从“车有多好”变成了“车对我家有多好”。
现在再看理想的销量,其实一点都不奇怪——当一家公司把“懂用户”刻进产品里,卖得好就是迟早的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