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高管口嗨引发舆论风暴最终以和解收场

汽车圈最近这出“口舌之争”的闹剧,起初还以为是哪家公司雇来的“剑走偏锋”的营销团队,结果定睛一看,嚯,居然是高管亲自赤膊上阵,指名道姓地炮轰竞品。

吉利和奇瑞,这两家自主品牌的翘楚,愣是把商战演绎成了“孩童斗气”,着实让人大跌眼镜。

事件的肇始,大伙儿也略知一二。

汽车高管口嗨引发舆论风暴最终以和解收场-有驾

吉利刚推出其新款电混轿车银河星耀8,还没来得及庆功,便遭到了奇瑞营销副总姚飞在车主群里的一番奚落,直斥其为“烂车一台”、“后排局促”、“音响粗劣”。

这番措辞,可谓是锋芒毕露,一个“狠”字贯穿始终。

姚总这番“率性而为”的言论,瞬间引爆了舆论场。

有人赞其直率,敢于仗义执言,也有人批其气度褊狭,有失身份。

说到底,作为一家大型企业的掌舵者,在公开场合(哪怕是私域社群)这般臧否竞争对手,委实有欠妥当。

此事的妙处在于,它折射出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的白热化。

试想,如今的新能源车企,恨不得将电池、电机、智能化拆解成无数细枝末节,掰开了揉碎了向消费者兜售。

参数上的军备竞赛,配置上的锱铢必较,价格上的短兵相接,已是司空见惯。

然而,内卷到最后,大家幡然醒悟,单凭堆砌硬件已然捉襟见肘,还需在营销上巧立名目,在声量上推波助澜。

而这番“唇枪舌剑”,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营销的变体。

汽车高管口嗨引发舆论风暴最终以和解收场-有驾

只不过,这种手段的风险系数着实不低,稍有不慎,便会损人不利己。

你看,事发之后,吉利的回应也颇有玩味。

先是声称已与奇瑞高层斡旋,对方姿态恳切,此事已然揭过。

紧随其后,奇瑞方面火速致歉,称姚飞逾越规矩,已被停职待查。

最终,吉利又转发了奇瑞的致歉声明,盛赞其“规范管理堪为表率”。

这番操作,纵览全局,宛如一出精心编排的“公关大戏”。

双方看似剑拔弩张,实则暗通款曲,最终化干戈为玉帛。

这背后,自然有各自的利益权衡。

归根结底,大家同为中国品牌,所面临的是更为激烈的全球竞逐,自相倾轧只会让旁人坐收渔利。

但症结在于,这种“和解”真能釜底抽薪,解决问题吗?

汽车高管口嗨引发舆论风暴最终以和解收场-有驾

恕我直言,对此我持保留态度。

车企高管“信口开河”的事件,绝非孤例。

数据显示,本年度迄今为止,车企间的负面舆情同比飙升了65%,其中高管言论的比重高达32%。

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车企高管开始意识到个人IP的重要性,期望通过自身的言论来博人眼球,为品牌摇旗呐喊。

这本身无可厚非。

然而,高管个人IP与企业形象之间,存在着与生俱来的龃龉。

高管可以追求标新立异,可以畅所欲言,但务必时刻谨记,其一言一行皆代表着整个企业。

一旦失言,所造成的损失将难以估量。

更深层面的问题在于,我们是否应当提倡这种“刀刀见血”的竞争模式?

有人说,市场经济的本质便是优胜劣汰,竞争愈发白热化,消费者才能享受到更优质的产品与服务。

汽车高管口嗨引发舆论风暴最终以和解收场-有驾

此言不虚,然而,竞争也应当存在底线,遵循规则。

恶意的中伤、虚假的吹嘘,最终只会扰乱市场秩序,有损消费者权益。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真正的产品自信,不在于贬低对手,而在于让用户在权衡利弊之后,心甘情愿地做出选择。

与其将精力耗费在“口水仗”上,不如脚踏实地地提升产品质量,做好用户服务。

依稀记得儿时,路边常能见到两家小餐馆,一家叫嚣“对面做的都是猪食”,另一家则怒斥“他们家用的都是地沟油”。

结果呢?

谁也没能全身而退,最终双双关门大吉。

中国汽车品牌若想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需要的不是彼此拆台,而是互帮互助,携手并进。

唯有用尖端技术发声,用卓越产品服人,方能赢得用户的信赖,赢得市场的尊重。

恰如伊始所言,这场闹剧最终以“握手言和”收场。

但愿,这不仅仅是一场公关作秀,而是能真正促使车企重新审视自身的竞争方略,将重心放在提升产品力与用户体验上。

归根结底,消费者才是最终的仲裁者。

而他们的抉择,才是最掷地有声的答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