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尼亚的街景,兴许很快就要掺杂进更多的比亚迪元素了?
这事儿,最近在圈子里挺炸的。
比亚迪高调宣布攻入罗马尼亚,大手笔地计划在那疙瘩铺开三十余家店面。
这架势,颇有当年“大哥大”下乡的气魄,誓要颠覆当地人的出行习性。
稍等,这事儿果真如此直白?
明面上看,是中国新能源车企扬帆出海,给罗马尼亚父老乡亲送去环保座驾。
可深挖一下,这背后,潜藏着欧陆市场那场暗流涌动的关税角力,以及中国车企迫不得已的战略腾挪。
先掰扯掰扯这关税。
欧盟对咱中国产的纯电车型,祭出了高达27%的关税,而插电混动呢,只要象征性地缴纳10%。
这数字鸿沟,可不是闹着玩的。
直接啃噬车企的利润空间,也左右着消费者的购车意愿。
是以,比亚迪这回输送给罗马尼亚的车型,既有纯电的海狮07ev、海豹,也有插混的宋plus dm - i、元up。
这搭配,显然是经过一番精密推演的。
有人拍手叫好,说比亚迪精明,晓得绕开高关税,采取更具弹性的策略。
这没错,但反过来想想,这何尝不是一种无力之感?
论技术,咱的纯电车型堪称翘楚,产品硬实力过硬,本可以在欧洲市场大放异彩。
奈何这道森严的关税壁垒,生生钝化了这份优势。
与坊间认知相悖的是,中国车企在欧陆,并非一帆风顺。
它们所面对的,远不止关税这道坎,还有品牌认可度、售后支持、充电桩铺设等一系列诘难。
欧洲消费者对于汽车品牌,有着积淀深厚的偏好,要让他们接纳一个来自东方的品牌,需要时日,更需要挥金如土的投入。
那么,比亚迪为何独独相中罗马尼亚,这其中又有什么玄机呢?
罗马尼亚忝为欧盟成员国,可以坐享欧盟的贸易便利。
但与此同时,它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对价格更为锱铢必较。
这对于主打性价比的中国品牌而言,无疑是一处上佳的落脚点。
再者,罗马尼亚的新能源车市场还处于萌芽状态,竞争态势相对温和。
比亚迪得以趁此良机,迅猛构筑起销售网络与服务体系,抢占市场份额。
这有点像互联网蛮荒时代的创业潮,谁先入局,谁就更有望问鼎胜者。
不过话说回来,即便比亚迪在罗马尼亚扎下了根基,就能从此高枕无忧了吗?
恐怕没那么乐观。
欧洲的汽车江湖,瞬息万变,竞争对手也在前赴后继地涌现。
除了那些根深蒂固的欧美老牌车企,还有来自东瀛与高丽的劲旅,以及其他虎视眈眈的中国同侪。
当我们条件反射般地将缘由归咎于中国车企的“内卷”时,是否忽略了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大潮?
电动化、智能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谁能乘上这股浪潮,谁就能执掌未来。
而中国车企,无疑是这场变革中最积极的弄潮儿。
单凭这一个“积极”,就足以佐证局势的错综复杂。
它既带来了无垠的机遇,也带来了重重的考验。
机遇在于,中国车企可以凭借新能源汽车,实现品牌跃迁,走向寰宇。
考验在于,它们需要攻克形形色色的阻碍,诸如关税、技术、品牌、服务等等。
因此,比亚迪“电”亮罗马尼亚,绝非仅仅是售卖几辆汽车那么简单。
它象征着中国车企走向世界的一种试水,一种探路,一种破局。
至于最终的成效如何,尚需光阴的淘洗。
但毋庸置疑的是,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值得翘首以盼。
恰如当年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引资纳贤,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今,中国车企也在昂首阔步走向世界,与全球的竞争对手同场竞技。
这既是挑战,亦是馈赠。
而我们,作为终端消费者,也理应用更为开阔的胸襟,看待中国品牌的崛起之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