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在俄罗斯市场经历崛起与调整,2025年迎来多重关键变化。2024年中国品牌在俄市占率一度突破60%,但2025年1-8月整车出口同比大降55.9%,而深度本地化企业的市占率仍回升至57%,呈现“出口遇冷、扎根企稳”的分化态势。
俄乌冲突爆发后,大众、丰田、雷诺等西方车企撤离,2021年市占率仅7%的中国车企(吉利、哈弗、奇瑞等)迅速填补空白,2023年市占率即突破50%,2024年俄罗斯成为中国汽车最大出口市场。普京政府初期通过政策引导,一方面大幅提高进口车报废税、封堵平行进口,另一方面为本地建厂企业提供增值税减免,推动中国车企从出口转向本地化生产。
变化的核心源于俄罗斯的产业保护诉求。随着中国车企份额飙升至60%,本土品牌卡马斯、拉达市场份额骤降,俄罗斯自2024年起逐年上调报废税,2025年进一步将进口关税系数提至20%-38%,导致274家在俄汽车展厅关闭,其中78%为中企展厅。与此同时,俄乌冲突缓和后,丰田、现代、雷诺等车企酝酿重返,丰田计划2026年重启圣彼得堡工厂,现代则凭借回购条款筹备回归,中国车企面临“政策限制+老对手反扑”的双重压力。
中国车企快速切换应对策略,从“抢份额”转向“扎深根”。长城图拉工厂三期投产,哈弗车型本地化率达65%;奇瑞追加50亿卢布扩建工厂,宁德时代在俄落地电池工厂,11家中国零部件企业同步入驻,构建起300公里内供应链。江淮通过技术授权向俄本土品牌输出电动车平台,二手车出口贸易额也突破8亿美元,形成“新车+二手车+技术输出”的多元布局。
普京政府的政策设计尽显平衡术,既通过加税限制纯进口车型,又以补贴吸引外资本地化,既解决了汽车供应缺口,又推动本土产业复苏,2025年俄本土汽车市占率已提升至55%。而中国车企的应对,不仅规避了关税风险,更通过人民币结算、本地金融保险配套锁定利润,抵御卢布汇率波动影响。
西方车企重返之路并非坦途,雷诺需为俄方注资买单,大众已无资产可回购,而中国车企已构建起售后网络与消费心智。你认为中国车企能凭本地化优势守住俄罗斯市场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