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高温环境下,汽车轮胎的使用和保养需要格外注意,不当的操作可能导致胎压异常、轮胎磨损加剧甚至爆胎风险。以下从胎压管理、轮胎检查、行车习惯、停车注意等方面详细说明注意事项:
标准胎压查询:
胎压标准通常标注在驾驶侧车门 B 柱铭牌、油箱盖内侧或车辆说明书中(如常见家用车标准胎压为 2.3-2.5bar),夏季可适当降低 0.1-0.2bar(但不可低于厂家最低建议值),防止高温行驶时胎压因热胀冷缩急剧升高。
例:某车型标准胎压为 2.5bar,夏季可充至 2.3-2.4bar,避免行驶中胎压超过 3.0bar(易爆胎)。
监测频率:
至少每周检查一次胎压,长途行驶前(如高速出行)必须检查,建议配备车载胎压计或使用带胎压监测功能的车型实时查看。
胎压过高:
轮胎接地面积减小,抓地力下降,刹车距离变长,且胎面中部磨损加剧,遇到路面凸起或石子时易爆胎。
胎压过低:
轮胎变形量增大,行驶中发热严重,导致帘线疲劳、胎体分层,同时油耗增加,轮胎侧壁易被割裂(如过坑时挤压破损)。
查看胎面异物:
停车时检查胎面是否嵌入石子、钉子、玻璃碎片等,若发现尖锐物需及时用工具取出(避免用手直接拔,防止漏气),若扎入钉子且已漏气,需立即更换备胎或联系救援。
检查胎侧损伤:
重点查看轮胎侧壁是否有鼓包、裂纹、割伤(如马路牙子剐蹭导致的帘线外露),鼓包说明内部帘布层断裂,必须立即更换,否则高速行驶时极易爆胎。
使用胎面磨损标记:
轮胎沟槽内设有磨损极限标记(高度约 1.6mm 的凸块),若胎面花纹磨损至与标记齐平,需立即更换轮胎,否则雨天排水性能下降,易发生打滑(湿地抓地力降低 50% 以上)。
四轮定位与动平衡:
若发现轮胎偏磨(如一侧磨损严重),可能是四轮定位不准或悬挂系统故障,需及时到维修店检测调整,避免加速磨损。
急加速时轮胎与地面剧烈摩擦,导致胎面温度骤升、橡胶老化加速;急刹车时轮胎抱死滑移,会造成胎面局部磨损(形成 “平点”),行驶中易产生异响和震动。
高速通过坑洞或减速带时,轮胎受到的冲击力可能导致胎侧帘线断裂(形成鼓包),甚至轮毂变形,建议时速控制在 20km/h 以内,且尽量让轮胎垂直通过障碍,避免斜着碾压。
车辆超载会使轮胎负荷超过设计标准,导致胎压异常升高、胎体变形加剧,长期超载可使轮胎寿命缩短 30% 以上,爆胎风险显著增加(如 SUV 核载 5 人,若乘坐 7 人且后备箱满载,需特别注意)。
停车位置选择:
尽量停在树荫下或地下停车场,避免阳光直射轮胎(夏季路面温度可达 60℃以上,轮胎长时间暴晒会加速橡胶老化,胎压每升高 10℃约增加 0.1bar)。
若只能停在露天场地,可使用轮胎遮阳罩,减少紫外线和高温对轮胎的损害。
远离热源:
避免停在排气管附近、烧烤摊旁等高温区域,防止轮胎橡胶被烘烤变质。
不停在马路牙子、油渍处:
马路牙子易剐蹭胎侧,导致帘线损伤;油渍(如机油、汽油)会腐蚀轮胎橡胶,使轮胎变硬、开裂,若不慎沾上油污,需立即用清水冲洗。
避免停在石子、碎石路面:
碎石可能嵌入胎面沟槽,长期停放会加剧胎面磨损,且行驶时石子飞溅可能损伤车身。
长途高速前,除检查胎压和外观外,建议到维修店做轮胎动平衡(避免高速行驶时方向盘抖动),并确认四轮气压一致(左右胎压差不超过 0.1bar,否则易跑偏)。
高速行驶时,每隔 2 小时在服务区停车休息,让轮胎降温(可通过触摸胎壁判断温度,若烫手需停车冷却,不可用冷水浇胎,以免胎面橡胶开裂)。
夏季多雨,轮胎花纹深度不足时(低于 3mm),排水性能大幅下降,易发生 “水滑现象”(轮胎浮在水面失去抓地力),建议雨天车速控制在 60km/h 以下,避免急打方向。
若轮胎老化(胎面出现细密裂纹),雨天需格外谨慎,必要时更换新胎以保障安全。
每月用中性清洁剂(如专用轮胎清洁剂)清洗轮胎,去除附着的泥沙、沥青等杂物,避免使用洗衣粉或洗洁精(碱性物质会腐蚀橡胶)。
定期给轮胎涂抹保护剂(如轮胎釉),延缓橡胶老化,但需注意选择水性保护剂,避免油性产品腐蚀轮毂或降低胎面摩擦力。
时间维度:轮胎出厂超过 5 年(即使未使用),橡胶会自然老化,建议更换(轮胎生产日期标注在胎侧,如 “1823” 表示 2023 年第 18 周生产)。
里程维度:普通家用车轮胎行驶 6-8 万公里后需更换,若经常行驶在恶劣路况(如工地、山路),可缩短至 4-5 万公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