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Jeep这个牌子,很多人脑子里马上就会浮现出那种翻山越岭、自由驰骋的硬派形象。
那句经典的广告词“不是所有吉普都叫Jeep”,更是让不少人觉得开上它就拥有了诗和远方。
可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响当当的国际品牌,它在中国的合资企业——广汽菲克,竟然走到了破产清算这一步,而且是连抢救一下的机会都没有,直接就宣告了生命的终结。
这事儿听着挺突然,但你要是仔细了解一下它这些年在中国市场的所作所为,就会发现,这艘大船的沉没,其实早就有预兆了,它的结局几乎是注定的。
这事儿得从最根本的地方说起,也就是车子的质量。
咱们普通老百姓花个十几万、几十万买辆车,图的是什么?
不就是个踏实、省心、安全嘛。
可广汽菲克生产的Jeep,在这些最基本的需求上,却让大批车主伤透了心。
网络上关于国产Jeep的投诉,那真是随手一搜就一大把,问题五花八门,但核心的几个毛病几乎成了通病。
比如,发动机无缘无故熄火,这可是在大马路上能要命的问题;变速箱漏油、异响、顿挫,开起来糟心不说,修起来也麻烦。
最出圈的,就是那个烧机油的问题。
2018年的315晚会,央视直接把这个问题拎出来曝光,这对于任何一个车企来说,都是一次巨大的公关危机。
按理说,被国家级媒体点名,应该赶紧拿出诚意,彻底解决问题,挽回消费者的信任。
可广汽菲克的做法呢?
显得特别傲慢,解决方案不痛不痒,态度上也是遮遮掩掩,给人的感觉就是“我知道我有问题,但我就是不改,你能拿我怎么样”。
这种态度,彻底寒了消费者的心。
口碑这东西,是靠一辆一辆车的好评慢慢积累起来的,但要毁掉它,一次失败的危机公关就足够了。
从那以后,广汽菲克的销量就开始了断崖式的下跌。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2017年是它的高光时刻,一年卖了超过22万辆车,可到了2021年,这个数字就萎缩到了区区2万辆。
再往后,销量更是拦腰砍断,最后直接清零。
消费者用自己的钱包做出了最真实的选择,这份“情怀税”,大家不愿意再交了。
如果说质量问题是船身上漏的洞,那公司内部的矛盾,就是船长和大副在驾驶室里打架,谁也不肯让步。
广汽菲克是广汽集团和外方斯泰兰蒂斯集团各占50%股份的合资公司。
这种对半开的股权结构,听起来很公平,但在实际运营里,很容易变成互相扯皮的僵局。
中方广汽集团,扎根在中国市场,对市场的变化感受最直接、最敏锐。
他们早就看到了新能源汽车的浪潮势不可挡,心里着急,想赶紧调转船头,跟上时代。
但外方呢,似乎还沉浸在Jeep这个品牌昔日的光环里,对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和变化速度反应迟钝,决策流程又长又复杂,一份报告递上去,等批复下来,市场的风向可能都变了好几轮了。
最要命的就是在电动化转型这件事上。
当中国的比亚迪、理想、蔚来这些品牌,把各种纯电、混动车型做得风生水起,智能座舱、辅助驾驶都快成标配的时候,广汽菲克在干什么?
他们还在固执地守着那几款油耗高、技术旧的燃油越野车,翻来覆去地讲“情怀”故事。
结果就是,在中国汽车市场变化最剧烈的五年里,他们愣是没拿出过一款能打的新能源车。
这种内部的消耗和战略上的迟钝,让它彻底错过了转型的最佳窗口期。
最后,连广汽集团自己都失去了耐心,直接把位于广州的工厂转给了自家的纯电品牌“广汽埃安”,这个举动等于明明白白地告诉所有人:这个合资公司,我们放弃了,救不了了。
市场是不会等任何一个反应慢的人的。
广汽菲克最大的失误,就是严重低估了中国市场的变化速度和中国自主品牌的崛起力量。
他们可能还以为,只要挂着Jeep的标,就不愁没人买。
但他们忘了,现在的中国消费者,眼界开阔了,选择也多了,大家更看重实实在在的技术、体验和性价比。
当广汽菲克还在用着十年前水平的内饰设计和卡顿的车机系统时,我们的国产品牌在做什么?
长城汽车推出的坦克300,精准地切中了市场需求,既有硬派越野的外观,又有城市驾驶的舒适和科技感十足的内饰,一下子就成了爆款,订单多到要排队。
比亚迪更是用一套成熟的混动技术,把同价位的合资燃油SUV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这些国产车不仅产品力上来了,更重要的是,它们真正理解中国消费者现在想要的是什么样的车。
反观广汽菲克,面对一个已经杀成红海的SUV市场,和新能源的滔天巨浪,它选择了视而不见,继续做着自己的“情怀”大梦。
最终的结果就是财务上的彻底崩盘,公司的负债率超过了110%,意思是把公司所有东西都卖光了,还欠着一屁股债。
长沙工厂里的生产线设备,挂到网上拍卖,五次都卖不出去,价格跌得跟收废铁一样,都没人要。
法院最后介入一算账,发现这个窟窿根本填不上,除了直接破产,已经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了。
这场溃败最让人心疼的,还是那些当初因为信任和喜爱而购买了Jeep的车主。
如今三百多位车主自发组建了维权群,他们的车子出了问题,可能连原厂的零件都找不到地方换,想卖掉车子,二手车价格更是跌到了原来买价的三折,亏得一塌糊涂。
那句曾经让他们引以为傲的“不是所有吉普都叫Jeep”,现在成了一句苦涩的调侃。
一个不把产品质量当回事,内部决策慢如蜗牛,对市场变化充耳不闻的企业,在今天竞争如此激烈的中国市场,被淘汰出局,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商业规律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