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这回推出的“监护模式”,听着像给座驾安了道“金箍咒”。
陶琳在微博上这么一吆喝,估计不少老父亲老母亲都暗自掂量:这玩意儿,能驯服家里那刚拿本的“小祖宗”吗?
说实话,这事儿挺玄妙的。
一方面,舐犊情深,谁不挂怀自家崽的行车安危?
尤其是那些初执牛耳的新手,油门一脚到底,多巴胺狂飙,啥规矩都抛诸脑后。
特斯拉这路数,能限速、约束加速度,甚至还能远程激活一揽子主动安全配置,听着的确能让人宽慰几分。
可另一方面,又觉着哪儿不对味儿。
这不对劲儿在哪儿呢?
在于它把座驾活生生变成了个“提线木偶”。
名义上,是为了安全着想,骨子里,是不是也流露出一种颟顸?
一种对孩子驾驭能力的狐疑,甚或是对他们自主性的戕害?
试想一下,咱们这代人,哪个不是在父母“少碰游戏”、“埋头苦读”的碎碎念中长大的?
这种“掌控欲”,仿佛是镌刻在我们基因里的。
如今,有了更尖端的技术加持,这种掌控欲也跟着迭代了。
从管你几时归家,变成了管你飙多快,乃至管你使不使紧急制动。
当然,定有人会辩驳,安全为上!
性命攸关!
这话不假,可问题在于,安全与自由,素来不是水火不容的。
一味地锱铢必较安全,很可能就会折损自由。
倘若为了万无一失,干脆把车都锁进车库,岂不更稳妥?
实则,特斯拉这波操作,也映射出时下社会的一种普遍焦虑。
一方面,生活节奏日趋加快,路上的“愣头青”也与日俱增,驾车确实是一桩高危行当。
另一方面,现今的孩子,自幼浸润在互联网的洪流中,信息泛滥,诱惑丛生,父母对他们的管束,也愈发捉襟见肘。
是以,才会催生出这种“一键掌控”的需求。
与其耳提面命,不如直接设限。
与其忧虑孩子犯错,不如直接褫夺他们犯错的可能。
然,这般作为当真奏效吗?
与坊间认知相左,过度的庇护,反倒可能南辕北辙。
心理学上有个“习得性无助”的说法,指的是若一个人长久身处无法掌控的境地,便会渐渐消磨掉改变现状的信心和能耐。
倘若孩子自小便被父母“遥控”着,他们又怎能学会独立思辨,独立决断,独立应对突发状况呢?
况且,换个角度审视,特斯拉这功能,是否也有点“金蝉脱壳”的嫌疑?
汽车厂商,本应将安全奉为圭臬,持续精进车辆的安全性能,拔高驾驶辅助系统的智能化水准。
而今,却将安全责任,部分转嫁到家长肩上,让家长来“掣肘”孩子的驾驶行为。
这,是不是有点买椟还珠?
再往深里探究,这背后实则还潜藏着一个更深邃的问题:那便是我们如何看待“试错”。
社会学家常言,成长,便是一场持续试错的旅程。
谁没年少轻狂过?
谁没铸下过过失?
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从过失中汲取教训,不断精进。
倘若总是畏惧犯错,总是企图规避所有风险,那我们又何谈进步?
故而,对于特斯拉这“监护模式”,我的管见是:可用,但要慎之又慎。
它好比一把双刃剑,用得其所,能护佑安全;用之不当,则可能扼杀孩子的自主性和成长空间。
归根结底,真正的安全,不是靠“遥控”,而是靠教化。
与其约束孩子的车速,不如教导他们如何安全驾驶;与其剥夺他们犯错的机会,不如引导他们从过失中学习。
正如伊始所言,特斯拉的设计希冀每个家庭都能平安用车。
然真正的“平安”,不仅仅是车不损、人不伤,更是孩子能够踔厉奋发,拥有独立思辨的能耐和自由抉择的权利。
这,或许才是更高层面的“平安”真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