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到九月中旬,放眼整个中国市场,汽车行业的变化比我去年见到的还要快上几倍。你知道吗,前几个季度还在以蔚来、理想、特斯拉为主打的造车新势力,现在突然轮到零跑、小米、华为在版图上抢占市场肉?一开始,我还以为是市场切换得快,但真相是背后供应链和研发的角力,搞得我这老油条都得重新思考一番。
记得上次和一位销售聊天,他笑着说:你看,这年头,货都到货了,卖得快就看谁的价格最亲民。那天他拿起手机,把零跑T03递到我面前,笑着说:最低价5万多,市面上都找不到价格这个水平的纯电。估算一下,平均每辆车成本能压到3万左右吗?(这段先按下不表)粗算也差不多,电池采购和橡胶、塑料这些材料,实际上很像做饭,原料便宜点,菜就便宜。
这让我想到,为什么零跑还能靠价格拼到市场头部?从研发到供应链,都是一个快、准、便宜的故事。你非得把成本不断压下来,才能在价格战中站得住脚。就像在超市买菜,不比谁买得好,拼的是谁会用少钱买到多吃的。
对比:比如说理想的SUV,标价在15万左右,偏向家庭,空间大、续航靠谱,毕竟这是高端市场定位。零跑C10呢,10万出头就能搞定,空间稍微小点,但带快充,续航也够用。这差别其实挺接地气的——一个适合有车不差钱的家庭,一个更像每天上下班经济实用的工具车。
有点让我迷惑的是——之前我们聊到的自主品牌,从研发角度看,核心技术的突破,真的比拼成本吗?还是说,依靠供应链优化,帮自己争到了一线准入资源?我还是觉得,研发那些心血,像在做一块巧克力,要苦练工艺、追求口感。很多时候,一个软件优化,比硬件升级还要难做到极致。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旧照片,那天我跟某个修理工聊他怎么看新车,他说:新车门缝都比以前紧,接缝更细了。当时我没多想,现在想想,汽车的精细化其实反映了整个产业链的变革——以前拼的是粗犷的大件,现在线条变得细腻,工艺越来越复杂,背后是供应链上下游的精细调配。像换个衣服缝线,不光要美观,还得耐用。
这让我不停在想,除了价格,消费者到底看重什么?有人说,是智能配置;有人说,是续航里程;我反而感觉,最直观的,还是那份用得惯、觉得踏实的感觉,像喝妈做的粥,舒服惬意。
提个奇怪的问题:我猜,也许未来汽车变成附加值越来越高的手机+,越来越像买手机一样追求体验跟品牌。但这背后,真实的核心到底是什么?还是那句老话:车还不是代步工具,反而越来越看感官情绪,我觉得这才是未来的硬道理。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面对这么多新势力和巨头,传统霸主还能撑多久?我不是在怀疑比亚迪或者吉利,但他们的优势真的是技术厚度?还是那么多稳扎稳打的供应链哺育出来的铁壁?毕竟,去年我记得,吉利新能源销量才1.5万左右,离比亚迪的6万差了十几倍。
我对这股新势力的崛起其实没那么担心,反而挺欣慰。多点竞争,就像市场上的肉包子打狗——有得吃,才有盼头。你问我:未来的车,是不是都长一样?我觉得,不一定。就算都往智能走,但那一个细节——驾驶时你会不会被那一抹车内光线感动?或者说,你会不会对它有更多的期待?这个,倒挺值得反复琢磨。
这就是我站在这里,脑子里东拼西凑的碎片——未来的市场,究竟会是谁的主场?或者说,现在的主角,只是换了个包装,底子还在老路上走?或者,最关键的,还是那颗你喜欢的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