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案连民心,警心护平安”为例科技赋能“微治理”,让百姓真切感受安全感
说起警察办案,大家脑海里总会浮现枪战、追车、卧底,热血刺激,可大多数人身边遇到的未必是轰动大案,身边那些“小案子”,比如偷车、给超市打劫,或者被骗点小钱,成天让老百姓提心吊胆。警察是不是解决这些小案,能不能追回老百姓的损失,就真的成了“大事”,直接影响大家对治安和幸福感的判断。我认为,小案虽小,却“连着民心”,警察高效侦破这些“小案”,既提升群众安全感,也真正实现社会治理趋于细致,安全感从细节处生根。
大家都有共识,治安好不好,不全看有没有大案,更多要看生活里是不是“难得安稳”。你家单车丢了、店里被偷、微信被骗了几百块,虽然金额不大,如果经常发生,或者警察破案总拖很久,大家自然会觉得“不安全”,反过来说,只要这些案子能快速侦破,警方能第一时间追损挽回,你的安全感肯定提升不少。商丘公安几起办案过程民警夜巡一眼识破偷车、及时拦截追回车辆,还有店主被盗,民警迅速出警抓获嫌犯,这种主动、准确和高效,正是连接警心和民心的桥梁。
说到这里,有人觉得,所有小案都能及时破获,难度也很大,警力有限、破案手段受限,这确实是现实。但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警务模式也在升级。近年来,越来越多城市通过天网监控、数据分析平台,实现警情精准分析,我还看到长沙市天心区推出的“智慧微侦系统”,只要店铺被盗,系统就能秒级推送案情,再根据大数据算法比对附近可疑人员轨迹,警力调度更加精准,平均侦破小案时间从两天缩短到八小时,极大地提升了侦破效率。这背后的道理很简单——治理“微问题”,用科技“放大镜”,为老百姓守住身边的安全“小细节”。
再举个例子。2023年,北京朝阳警方上线AI反诈识别系统,只要市民在网购、转账等敏感环节有异常,银行和公安后台会自动弹窗提示,现场有专门“反诈劝阻岗”民警拨打提醒,有效阻拦了70%以上的电信诈骗转账。这些方案看似简单,但其实让“跨市追赃、日夜蹲守抓贼”成为高效打击,而不是靠侥幸和人海战术,从而也形成了现代版的“智慧为民”。
警力再强,科技再高,不代表完全杜绝犯罪,但能让案发少一点、侦破快一点、损失补救得早一点。最重要的是,警方积极回应群众每一次报警,大事小事都不“拖泥带水”,就算只是几百元,也能追赃到底,不仅仅是“破案率”,更是对群众情感的保护。很多老百姓也说过,钱找回来也好,警察的态度和速度更让人“安心”。最近广州市海珠区,某小超市开业不到一周,就被人顺走了几百块烟酒。警察跑了一趟监控点,调取天网视图,二十四小时内抓获嫌疑人。业主虽说损失不大,但发自内心感受到“警察真当我们家里事来办”,为此还专程送了锦旗和感谢信。
值得一提的是,社会治理已经不止警察一环,社区志愿者、物业、邻里互助,甚至AI技术平台全都参与到小案治理。苏州有个社区推出“警格+网格”联动,支付宝小程序举报小额盗窃,邻居发现异常能一键上传线索,警务室收到预警后,联合物业调取监控,社区5起入室盗窃都在两天内告破。数据还显示,引入“微治理”后,巡逻警力负担减轻了一成,民众报案意愿和满意度提升了两倍多。越来越多地方都在学这种办法,既讲人情味,又用上科技手段,让“破案速度”代表“民生温度”。
每一个小案能快速落地破获,就是给老百姓吃了一颗“定心丸”,既消除恐慌,又防止犯罪分子抬头,还让“安全感”变得真实可感。但警方力量始终有限,犯罪手法也越来越新,比如网络诈骗、假冒身份,防不胜防。那问题来了,要如何让“微治理”更智慧,是否能形成人人参与、全民反诈的社会氛围?你觉得,科技和社区联动,能否解决更多“鸡毛蒜皮的案子”?这,是我们都值得思考的新命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