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汽车正面临一场信任风暴。
7月16日,因燃油喷射器可能破裂漏油导致自燃风险,福特宣布在美加召回近百万辆SUV,涉及2021-2024款Bronco Sport和2020-2022款Escape车型。
这已是福特今年第80多次召回——平均每两天发布一次公告,全球累计召回车辆突破400万台,摘得车企"召回之王"的称号。
其问题的清单触目惊心:倒车摄像头软件故障让107万车主倒车时屏幕卡成"幻灯片",刹车管线装反导致27万辆豪华SUV制动失灵,加上此次燃油泄漏危机,连环质量漏洞让消费者直呼"修车比开车还忙"。
今年早些时候,福特曾因前刹车管线安装不当导致制动性能下降,召回约27.4万辆福特Expedition和林肯Navigator。
1. 光环褪去之后
问题如此“多样”,说偶然已经不足以堵住悠悠之口,它强烈地暗示着,这不仅仅是某个倒霉供应商提供了一批劣质零件那么简单,也不是生产线上某个人一时疏忽。
问题的根源指向了福特整个造车体系可能存在的系统性疲软:从最初的设计研发是否足够严谨,到全球供应链的管理是否有效(零件质量能否保证),再到工厂生产环节的把控是否严格,以及最后出厂前的质量检测是否足够全面和敏锐。
看起来,在确保车辆基础安全可靠这个核心能力上,福特内部的多根支柱——工程设计的严谨度、生产流程的执行力、对供应商的管理能力、以及不同复杂系统(机械、电子、软件)整合的功力——似乎都亮起了警示灯。
诚然,发现问题后主动召回,总比隐瞒问题、酿成大祸后再被动处理要好,这体现了企业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
但当召回变得像“家常便饭”一样频繁,规模又如此庞大时,“主动”二字的光环就迅速褪色了。
在消费者和投资者眼中,这种高密度的召回行动,更像是福特在问题爆发后疲于奔命的“被动补救”,甚至是迫于监管压力不得不为之。
大家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么多、这么基本的安全隐患,不能在车辆出厂前就被发现并解决掉?设计阶段没考虑到?测试环节没测出来?生产线上的质检是摆设吗?
更让人困惑的是,有些问题似乎还反复出现。
比如软件问题,在智能汽车时代本应高度重视,却成了大规模召回的导火索。
这种“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状态,让“主动召回”所代表的负责任形象大打折扣,反而加深了外界对福特质量控制体系有效性和可靠性的根本性质疑。
由此看,似乎已经不仅仅是某个零件的质量问题,而是整个“福特造”的安全信誉基石,正在经历严峻的考验。
2. 顾此失彼的福特
技术狂奔,给福特带来的只有“水土不服”,福特在转型路上步履蹒跚,甚至有些顾此失彼。
汽车早已不是四个轮子加沙发的机械组合,它正飞速演变成装着轮子的超级电脑。
这对擅长铸造钢铁身躯的福特来说,挑战巨大。
你看那个影响上百万辆车的倒车摄像头卡顿问题,表面看好像只是软件的小毛病,根子却是车里几十甚至上百个“小电脑”(电子控制单元ECU)之连接不顺畅、配合不默契。
特斯拉这类新玩家天生就是“软件公司”,写代码、搞升级是看家本领。福特虽然也在发力智能驾驶(比如BlueCruise),但“机械基因”的底子让它追赶得很吃力,软件开发的思维、测试的流程、后续持续远程升级(OTA)维护的能力,都还差得很。
另一边,电动化转型又烧钱又费力, 研发全新的电动平台、攻克电池技术、铺设充电网络,每一个都是吞金巨兽。
但尴尬的是,福特庞大的家业和当下的利润,很大程度上还依赖着Bronco Sport、Escape这些热销的燃油车。
这就迫使福特必须“双线作战”:一边砸重金豪赌未来(电动车),一边还得小心伺候着现在的“现金牛”(燃油车)。
资源就那么多,精兵强将可能被抽调去攻坚电动前沿,对传统燃油车平台的设计审查、零部件验证、生产质量监控的投入和关注度,会不会在无形中被削弱?这次北美召回近百万辆燃油车的燃油泵和喷油嘴问题,恰恰就发生在这些还在热卖的燃油主力车型上,很难不让人联想这是否是资源倾斜下的“后院失火”。
然后是全球供应链问题,现在正经历着剧烈的颠簸重组,给福特汽车的质量稳定直接埋下了暗雷。
疫情冲击、国际关系紧张,逼着像福特这样依赖全球采购的车企,不得不把供应链拉得更靠近本土,或者多找几个不同地区的供应商,避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方向是没错,但福特明显是无法限制住风险的扩散和演变。换供应商,尤其是关键部件(比如燃油泵、摄像头模组甚至软件模块)的供应商,不是换个螺丝那么简单,新伙伴的工艺水平、质量控制标准、生产稳定性都需要时间磨合,新的生产线要调试,物流路线要重建,每一个环节变动都可能像蝴蝶效应一样,最终影响到达消费者手中那辆车的可靠性。
确保分散在全球各地的新供应链伙伴,能达到过去几十年磨合出来的老伙伴那种默契的质量水准,需要极其严格的把关和漫长的时间,但市场留给福特的窗口期并不宽裕。
而雪上加霜的是福特的成本压力。 这几年原材料价格像坐火箭,芯片一度贵过黄金,整车厂成本暴涨。
为了生存和竞争,福特必然会把部分压力转嫁给上游的零部件供应商们。
这是商业常态,但如果挤压过度,让供应商们利润薄如刀片,甚至亏本干活,就可能逼得他们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动脑筋”:选便宜点的材料?生产检测环节偷偷省两步?测试验证能少做就少做?这些妥协最终都会体现在福特整车的质量上。
燃油泵不耐用了,摄像头芯片不稳定了,根源可能就藏在这条紧绷的“成本-质量”钢丝绳上。
电动车领域的新势力咄咄逼人,福特必须加速推出有竞争力的新车型去挽回市场竞争优势,但无论是电动的还是升级的燃油车,时间加速,就意味着研发周期会被大幅压缩,“快”成了硬指标。
只是,涉及发动机、刹车、燃油系统这些核心安全部件,需要大量的、反复的验证测试来确保万无一失,在“抢时间上市”和“确保绝对可靠”之间走钢丝,难度极高。
这次所说的燃油喷射器破裂的隐患,是否在研发验证阶段因为赶进度而被遗漏?或者在生产爬坡阶段,为了快速放量而放松了某些工艺标准?
这“三重挤压”——技术代差的追赶之痛、供应链动荡的重组之难、内部快省稳的平衡之险——像三副沉重的枷锁,共同构成了福特当前质量危机的深层背景。
它远不是“品控不严”四个字能简单概括的,而是一家百年老店在颠覆性变革时代,为生存和未来奋力转型所必须承受的、近乎残酷的阵痛。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的不仅是修补几个零件,更是一场从思维理念到组织架构、从研发流程到供应链关系的深刻变革。
3. 频繁召回的隐忧
真金白银的财务大出血,是福特这次,乃至这大半年频繁召回的最直接的冲击。
动辄涉及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辆车,每辆车回厂检测、更换零件、消耗工时、承担物流,背后都是百万甚至千万美元级的成本。像这次北美近百万辆的召回,以及今年早些时候超百万辆的摄像头召回,每一次都意味着数亿乃至十数亿美元的巨额支出。
2025年才过了一半,召回公告就发了80多次,波及车辆超400万台,这累积起来的账单绝对是个天文数字。
长此以往,福特的“钱袋子”迟早会被严重掏空,其雄心勃勃的电动化、智能化战略可能因为“粮草不济”而被迫放缓甚至打折,在与特斯拉、中国新势力以及转型中的日韩对手的竞争中陷入被动。
品牌价值的持续“失血”,是更难以用金钱衡量的损失,“Built Ford Tough”(打造坚固的福特)这句深入人心的口号,曾是福特品牌的核心灵魂,代表着可靠、耐用、值得信赖。
但现在很明显,每一次召回公告的发布,都在无声地消解消费者心中“福特=可靠”的认知。
豪华车消费者对品质和服务的期待更高,容忍度更低,一次严重的召回就可能让他们转投雷克萨斯、宝马或者特斯拉的怀抱。品牌信誉的建立需要数十年之功,但崩塌可能只在旦夕之间。
福特正在经历的这种信任危机,修复起来将异常艰难和漫长。
在竞争近乎惨烈的北美市场,频繁的质量问题无异于将市场份额拱手让人。 北美是福特的大本营,但这里的竞争也最为白热化。
丰田、本田这些日系品牌,长期以来就以其“开不坏”的可靠性和低故障率著称,拥有庞大的忠实用户群。
现代、起亚等韩系品牌,近年来在设计和质量上突飞猛进,性价比优势明显,势头强劲。
即使是同样有召回的特斯拉,其强大的“科技光环”和颠覆性的用户体验,也吸引了大批追求前沿的消费者,部分抵消了其质量口碑上的不足。
反观福特,如果无法迅速有效地遏制当前的质量下滑趋势,扭转消费者心中“召回专业户”的负面印象,后果不堪设想。
那些注重实用、省心、长期持有成本的务实消费者,很可能会转向口碑更好的日系品牌;而对科技和新鲜感感兴趣的年轻群体,则可能被特斯拉或新兴品牌吸引。
尤其在高利润的大型皮卡、SUV以及豪华车市场,福特的传统优势阵地一旦因为质量口碑失守,其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将遭受双重打击,生存空间会被对手不断挤压。
最后这一切最终都会传导到华尔街,动摇投资者对福特的信心。
资本市场最看重的就是预期和信任。持续不断的召回事件,尤其是规模巨大且涉及核心安全问题的召回,会向投资者释放一系列危险的信号:公司管理层对质量把控是否失控?内部运营体系是否存在重大缺陷?成本控制是否已经牺牲了核心质量?
更关键的是,在决定未来的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上,管理层是否有足够的能力驾驭这场复杂的变革?当这些疑问盘旋在投资者心头时,他们对福特管理层能力的信任、对公司长期盈利前景的判断、以及对转型最终能否成功的信心,都会大打折扣。
其直接表现就是股价承受下行压力,公司市值缩水。
如果福特需要为昂贵的转型计划融资(比如发债或增发股票)时,市场信心的缺失会导致融资成本显著上升(比如债券利率更高、股票发行价更低),进一步加剧其财务负担,形成恶性循环。
那么,这个时候,杀死福特的,或许就只有它自己了。
本文作者 | 东叔
审校 | 童任
配图/封面来源 | AI生成
编辑/出品 | 东针-知识频道(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