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买车,很多人都会有这么一种感觉,就是配置单看着越来越“豪华”了。
哪怕是十几万的家用车,宣传册上都能给你列出一长串听着就很高大上的东西,比如什么国际大牌音响、环绕式智能座舱、高级真皮座椅,还有各种氛围灯、木纹装饰,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一瞬间,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占了个大便宜,用不多的钱,就买到了过去几十万豪车才有的享受。
可是,当新车真的开回家,用上一段时间后,心里那股别扭劲儿就上来了。
感觉这名牌音响放出来的声音有点发闷,不够通透;号称高级真皮的座椅,坐久了又硬又不太透气;那个看起来很有档次的木纹饰板,用手一敲,怎么是塑料的声音?
这时候,很多人就开始自我怀疑了:是不是自己不懂车,要求太高了?
还是说,自己的耳朵和屁股太挑剔,配不上这些“豪华”配置?
其实,问题可能并不出在你身上。
现实情况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一些,你以为自己买到的是实打实的好东西,但实际上,很多配置都是通过一些营销上的“小花招”包装出来的,有的叫“贴牌合作”,有的干脆就是个“样子货”。
关键在于,这些操作往往很隐蔽,大部分普通消费者根本察觉不到。
我们先从最容易让人产生疑惑的音响说起。
汽车音响这个东西,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玄学”,因为它被安装在车门板或者中控台内部,我们既拆不开也摸不着。
好坏全凭一双耳朵去感受,而听感又是个很主观的东西,这就给了厂家很大的操作空间。
几年前就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当时有个新兴的汽车品牌,宣传自己的高端车型搭载了英国一个非常著名的音响品牌,无论是宣传海报还是车里的音响罩上,都印着那个醒目的LOGO,听起来就感觉特别有品位。
很多车主也是冲着这个“移动音乐厅”的体验去的。
结果,有位比较较真的车主,在感觉声音效果不对劲后,竟然自己动手把音响拆开了,结果发现里面的喇叭零件,根本就不是那个英国牌子的。
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风波,厂家最后不得不出来解释,说他们确实是和那个英国品牌合作了,但合作的内容是对方提供了“调音方案和软件技术”。
这话里的门道就深了,意思就是,硬件不是人家的,只是请对方的工程师帮忙调了一下音效,然后就把人家的牌子给贴上去了。
这就好比你进了一家挂着“特级厨师主理”招牌的饭店,吃完觉得味道不对,老板告诉你:“菜是学徒炒的,但火候和调味是特级厨师电话指导的。”这种玩法,在汽车行业里并不少见。
还有一种更普遍的做法是“部分搭载”。
厂家宣传“全车配备某某品牌音响”,让你误以为全车十几个喇叭都是这个牌子的。
可实际上,可能只有前门两个最主要的喇叭是这个牌子的,其他像是高音头、中置喇叭、环绕喇叭,用的都是普通供应商的廉价产品来凑数。
更有甚者,即便是用了品牌的喇叭,也可能是“特供版”。
这些喇叭虽然挂着名牌的标,但却是品牌方为了迎合汽车厂商的低成本要求而生产的简化版本,用料和工艺都和市面上零售的高端产品有很大差距。
外观看不出区别,但声音效果自然就大打折扣了,听起来闷、糊,没有层次感。
消费者花了钱,本以为买到的是一套完整的音响系统,结果只是买到了一个LOGO的使用权。
说完了听觉上的落差,我们再来看看触觉上的体验,也就是座椅。
现在,“Nappa真皮”这个词几乎成了中高端车型的宣传标配。
一听到“Nappa”,很多人脑海里就会浮现出顶级豪车里那种像婴儿皮肤一样细腻、柔软的皮质。
但如果你认为十几万车上的“Nappa”和劳斯莱斯上的“Nappa”是一回事,那就想得太简单了。
这里有个非常关键的知识点需要澄清:“Nappa”其实并不是一种珍稀的动物皮料,也不是某个顶级皮革工厂的名字,它本质上只是一种皮革的“后期处理工艺”。
简单来说,就是把普通的头层牛皮,通过特殊的软化和涂饰工艺,让它变得手感更柔软、表面更光滑。
问题就出在这里,这个工艺并没有一个全球公认的、严格统一的执行标准。
这就意味着,厂家只要使用的是头层牛皮,不管这牛皮的产地、等级如何,只要走了这么一道类似的加工程序,就可以在宣传中理直气壮地称之为“Nappa真皮”。
更进一步的“省钱”做法是,很多车型的座椅并非是全真皮包裹。
通常只有人的后背和屁股能直接接触到的那几块核心区域,用的是真皮材质。
而座椅的侧面、靠背的背面、头枕的后部这些我们平时不太注意的地方,用的其实都是人造革或者PVC仿皮。
这种做法在行业内非常普遍,但厂家在宣传时,往往会模糊掉这些细节,用一个“Nappa真皮座椅”的统称,让你以为整个座椅都是用料十足。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自己的车明明宣传得那么豪华,但坐上去总感觉不透气,夏天还容易出汗,而且新车的气味里,皮料的天然香味很少,化学味道反而更重。
除了座椅,内饰里还有一个特别能营造“高级感”的东西,那就是木质饰板。
在我们的印象里,像奔驰、雷克萨斯这些传统豪华车上的木纹饰板,那都是真家伙,是用真正的实木切片,经过复杂的打磨、抛光、上漆工艺制成的,每一块的纹理都是独一无二的,摸上去有温润的质感。
但现在,这股风潮也吹到了十几万、二十万的家用车上。
副驾驶前方、车门板、中央通道,都铺上了大面积的“木纹”,看起来确实挺像那么回事。
可如果你以为厂家真的那么大方,给你用上了实木,那可就错了。
现在绝大多数家用车上的所谓“木质饰板”,其真实身份是一块塑料板,表面通过一种叫做“水转印”的技术,贴上了一层带有木头纹理的薄膜。
说白了,就是一张质量好点的“贴纸”。
讲究一点的,会在表面做出一些模仿木头纹理的凹凸感,让你摸上去不那么光滑;而有些成本控制更极致的,干脆就是一块光滑的塑料,直接喷涂上木纹的颜色和图案。
这就好比我们把一张印着大理石花纹的贴纸,贴在普通的木桌上,然后说这张桌子是“大理石桌面”一样。
听起来有点离谱,但很多消费者确实会被这种视觉效果所迷惑,觉得车内用料很厚道、很有档次,而实际上,那只是几毛钱成本的塑料装饰件而已。
如果说内饰上的这些“缩水”配置,最多是影响了心情和舒适度,那么外观上的一些“伪装”,有时候甚至会和安全扯上关系。
这里要说的,就是现在非常流行的“假卡钳”。
随着汽车消费越来越年轻化,运动感成了很多车型追求的目标。
大尺寸的轮毂,配上里面若隐若现的红色、黄色的大尺寸刹车卡钳,视觉效果非常战斗,让人一看就觉得这车性能不俗,刹车肯定很给力。
有些车型甚至直接在配置单里写上“高性能四活塞制动系统”,听起来就让人热血沸腾。
然而,真相可能会让人大跌眼镜。
那些从轮毂缝隙里看到的颜色鲜艳的“大卡钳”,有很大一部分,根本就不是真正的刹车部件,而是一个塑料或者薄铁皮做的“装饰罩”。
它被直接卡在或者粘在原厂尺寸很小的刹车卡钳外面,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从远处看起来显得很大、很专业。
这种装饰罩,不仅对刹车性能没有任何提升,反而可能成为一个安全隐患。
刹车系统在工作时会产生巨大的热量,需要通过空气流动来快速散热,以保证刹车性能的稳定。
给卡钳套上这么一个严严实实的罩子,就等于给它穿了件“棉袄”,严重阻碍了散热。
在长时间下坡或者激烈驾驶的情况下,刹车片和刹车盘的温度会急剧升高,更容易出现“热衰减”现象,也就是刹车越踩越软,制动力严重下降,这在紧急情况下是非常危险的。
前段时间就有个品牌的车型被曝出,用户花钱选装的“运动套件”,宣传中包含“红色运动卡钳”,结果到手后发现,那个红色的部分,只是一个塑料罩子。
这种行为,已经超出了普通营销的范畴,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车辆最核心的安全性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