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电池外供占比超20%,成全球供应关键,电池市场格局加速重塑

最近聊到新能源车,饭桌上总绕不开一个话题:到底谁才是版本答案?

有人站队“蔚小理”,觉得服务和智能化是未来;有人押注传统车企转型,认为家底厚实,后劲足;还有人觉得小米这样的跨界玩家,能靠流量和生态重塑格局。

但聊来聊去,大家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无论你买的是小米SU7、蔚来的乐道L60,甚至远在德国的特斯拉Model Y,掀开底盘一看,电池包上可能都印着同一个名字:比亚迪。

这就有点像十几年前的PC时代。

比亚迪电池外供占比超20%,成全球供应关键,电池市场格局加速重塑-有驾

你买联想、惠普、戴尔,打开机箱,处理器大概率是英特尔的。

现在,比亚迪似乎正在成为新能源车领域的“Intel Inside”。

这个转变其实挺反直觉的。

毕竟在多数人印象里,比亚迪首先是一家车企,而且是一家垂直整合到牙齿的车企。

从电池、电机、电控到整车制造,恨不得螺丝钉都自己拧。

这种模式的好处显而易见:成本控制能力极强,供应链安全,肥水不流外人田。

但坏处也同样突出:一旦自家整车销量遇到瓶颈,庞大的上游产能就会成为沉重的负担。

最近的数据就印证了这一点。

比亚迪电池外供占比超20%,成全球供应关键,电池市场格局加速重塑-有驾

比亚迪的整车销量增速确实有所放缓,甚至在某些季度出现了环比或同比的微降。

这很正常,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永远保持指数级增长,尤其是在市场渗透率达到一定水平、竞争对手纷纷下场“卷”价格的阶段。

销量从高速增长切换到平稳增长,几乎是所有头部玩家的宿命。

但另一边,比亚迪的电池业务却像打了鸡血一样。

今年前三季度,其电池外供的比例已经悄悄突破了20%。

这个数字背后翻译过来就是:每五块比亚迪生产的电池,就有一块装进了别人家的车里。

这跟一两年前外供比例还不足10%的窘境,完全是两个世界。

这种“一头减速,一头加速”的局面,其实是比亚迪一次非常重要的身份切换:从一个“自给自足的农场主”,开始转型为“全球农产品供应商”。

比亚迪电池外供占比超20%,成全球供应关键,电池市场格局加速重塑-有驾

这个转型不是一拍脑袋决定的,更像是一场被逼出来的“自我革命”。

我们把时间拉回到2017年左右。

那时候,宁德时代异军突起,靠着专注做第三方电池供应商的模式,迅速吃下国内各大车企的订单,一举成为行业老大。

而当时坚守“自产自销”的比亚迪,虽然自家车卖得不错,但在动力电池的市场份额上,被宁德时代远远甩开。

这就好比武林大会,你明明身怀绝技,但只肯在自己家后院比划,结果江湖排名上,一个广交天下朋友、到处切磋武艺的后起之秀把你给超了。

这种被“风格挤压”的滋味,肯定不好受。

所以,比亚迪拆分电池业务,成立弗迪公司,走向开放,是必然选择。这笔账很好算。

第一笔是金钱账。

比亚迪电池外供占比超20%,成全球供应关键,电池市场格局加速重塑-有驾

庞大的电池产能如果只靠自己消化,万一哪天自家车型卖不动了,几百上千亿的固定资产投资就成了巨大的折旧成本。

把电池卖给同行,不仅能摊薄生产成本,还能多一份营收,把“成本中心”变成“利润中心”。

这就像你家开了个大食堂,本来只够自己员工吃,现在对外开放,多卖一份盒饭就多赚一份钱,何乐而不为?

第二笔是战略账。

当你的电池被越来越多的车企采用,你就不仅仅是一个供应商,而是掌握了行业标准话语权的关键先生。

所有用你电池的车企,在技术路线、产品规划上都得看你的脸色。

这种“生态位”的占领,比多卖几十万辆车更具长期价值。

英特尔之所以能常青,不是因为它自己也做电脑,而是因为全世界的电脑厂商都离不开它的芯片。

当然,这个转型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

比亚迪电池外供占比超20%,成全球供应关键,电池市场格局加速重塑-有驾

最初几年,比亚迪电池外供一直雷声大雨点小。

原因很简单,大家都是造车的,谁愿意把自己的核心命脉交到竞争对手手里?

万一哪天你给我断供,或者把最好的电池留给自己用,我找谁说理去?

这种“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身份,让很多车企心存芥蒂,宁愿选择更“纯粹”的宁德时代。

破局的关键,发生在最近这一两年。

一方面,随着新能源车市场竞争白热化,车企对成本控制和供应链多元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多一个选择,就多一份议价能力,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

另一方面,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在技术和安全性上确实打出了口碑,产品力够硬。

比亚迪电池外供占比超20%,成全球供应关键,电池市场格局加速重塑-有驾

更重要的是,比亚迪找到了几个关键的“破壁人”。

比如小米。

雷军和王传福在消费电子代工时代就建立了超过十年的合作关系,这种基于长期商业实践建立的信任,远比一纸合同来得牢靠。

小米SU7的爆火,给弗迪电池做了一次现象级的免费广告。

再比如特斯拉。

马斯克向来是实用主义者,谁的电池性价比高、能满足我本地化生产的需求,我就用谁的。

特斯拉上海储能工厂和柏林工厂的订单,不仅是商业上的巨大成功,更是对比亚迪电池品质的顶级背书。

连浓眉大眼的特斯拉都用了,其他车企的顾虑自然就少了很多。

比亚迪电池外供占比超20%,成全球供应关键,电池市场格局加速重塑-有驾

所以我们看到,比亚迪的客户名单迅速扩充,从新势力到传统豪华品牌,从乘用车到储能,全面开花。

这种转变,让比亚迪的商业模式变得更有韧性。

以前,比亚迪像一辆单轮驱动的自行车,全靠整车业务这个轮子往前跑。

现在,它变成了“整车+电池”双轮驱动的摩托车,一个轮子稍有打滑,另一个轮子还能提供强劲动力,整个公司的“财务安全垫”厚实了不少。

当然,前路也并非一片坦途。

宁德时代依然是横亘在面前的一座大山,市占率遥遥领先。

中创新航、国轩高科这些二线厂商也在奋力追赶,海外市场更是面临着地缘政治和贸易壁垒的挑战。

但无论如何,比亚迪从“封闭”走向“开放”,把自己的核心优势变成一个可以赋能全行业的平台,这步棋走对了。

它不再仅仅是一家车企,而是在向一个更底层的、更具影响力的“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进化。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一个高度竞争的行业里,最终的赢家,往往不是那个在单一维度上做到极致的“专才”,而是那个能把自身核心能力“模块化”,并向全行业输出的“平台型”选手。

这或许才是穿越周期、实现基业长青的真正密码。

共勉共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