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汽车发布“天枢智能”,朱华荣:安全是智能化的目标和底线
3秒内识别复杂路况,L3级自动驾驶实测事故率下降76%[中汽研数据]。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长安汽车“天枢智能”系统交出的首份答卷。当全行业狂奔向高阶智驾,长安却选择将“安全”二字刻进智能系统的基因里。董事长朱华荣在发布会上直言:“没有安全的智能化,就是空中楼阁。”这一表态,瞬间将行业对智能汽车的讨论从“能跑多快”拉回“能否稳行”。
过去五年,国内L2级辅助驾驶渗透率从15%飙升至48%[工信部数据],但伴随而来的,是每年超过2.3万起因辅助驾驶误判引发的交通事故[公安部交通年报]。消费者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开始质疑:所谓的“智能”,是否真的值得信赖?长安的“天枢智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破局而出。它不追求一味堆叠算力或传感器数量,而是构建了一套“感知-决策-执行-冗余”的全链路安全体系。以双激光雷达+11摄像头+5毫米波雷达的硬件组合为基础,系统实现了360度无死角覆盖,探测距离最远达300米,且在暴雨、浓雾等极端天气下仍能保持92%的识别准确率[长安实验室实测]。
真正让“天枢智能”脱颖而出的,是其自研的“昆仑”中央计算平台。该平台采用双8核处理器+独立安全核设计,算力达256TOPS,但关键不在于数字,而在于其“功能安全等级达到ASIL-D”[ISO 26262标准],这是汽车行业电子系统安全的最高级别。这意味着即便主系统出现故障,安全核仍能接管车辆,确保平稳停车。实际测试中,车辆在高速行驶时突遇前车急刹,“天枢”系统从感知到制动响应时间仅为0.18秒,比人类驾驶员平均快0.8秒以上[第三方对比测试],有效避免追尾风险。更值得一提的是,系统具备“影子模式”学习能力,每万公里可积累超10万条真实驾驶场景数据,持续优化决策逻辑。
在城市NOA(导航辅助驾驶)场景下,“天枢智能”展现出极强的拟人化处理能力。面对加塞车辆,系统不再采取“急刹”或“硬闯”的极端策略,而是通过毫米级油门与刹车的协同控制,实现平滑避让。在北京晚高峰的三环路实测中,车辆连续完成变道超车、无保护左转、人车混行路口通行等复杂操作,全程无需人工干预,且乘客体感舒适度评分达4.8分(满分5分)[用户调研数据]。这背后,是长安自建的高精地图覆盖全国328个城市,且更新频率达每日一次,确保导航信息实时精准。
智能化不能只停留在“会开车”,更要“懂用户”。天枢系统搭载的“智慧座舱3.0”引入多模态交互,驾驶员一个眼神、一句模糊指令,系统都能精准理解。例如说“我有点冷”,系统不仅会调高空调温度,还会关闭车窗、启动座椅加热。语音识别准确率高达98.6%,方言支持覆盖28种地方口音[讯飞语音实验室]。更重要的是,所有生物识别数据均采用本地加密存储,杜绝云端泄露风险,用户隐私保护等级通过国家信息安全三级认证[公安部认证]。
行业普遍将L3级自动驾驶视为分水岭,但法规落地始终迟缓。长安选择主动出击,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智驾责任险”,明确在开启L3功能期间发生事故,由长安与保险公司共同承担主体责任。这一举措打破了“谁开谁负责”的传统逻辑,也倒逼企业必须对系统安全性有绝对信心。目前,“天枢智能”已搭载于全新一代CS75 PLUS IV和深蓝S07两款车型,终端售价较同级竞品仅高出8%-12%,但用户试驾转化率提升至35%[长安内部销售数据],市场认可度可见一斑。
对比特斯拉FSD与华为ADS 2.0,长安“天枢”在极端场景处理上展现出更强的保守性与稳定性。在模拟儿童突然冲出的AEB测试中,特斯拉在60km/h时速下成功刹停率为89%,华为为93%,而长安达到96.7%[第三方机构统一工况测试]。这种“宁可多停一次,不可少避一险”的理念,恰恰呼应了朱华荣所强调的“安全底线”。同时,长安开放了部分API接口,允许第三方开发者接入,未来可扩展至自动泊车代客、远程救援调度等场景,构建智能出行生态。
技术的终点不是炫技,而是守护。当新势力用“全场景无断点”描绘未来,长安用“天枢智能”重新定义了智能汽车的价值坐标——安全不是附加题,而是必答题。从硬件冗余到软件算法,从数据闭环到责任共担,长安正在构建一个以用户生命为尺度的智能护城河。这或许无法带来短期流量狂欢,但足以在行业洗牌期沉淀出真正的品牌护盾。未来三年,长安计划投入超120亿元研发智能技术,目标是将智驾事故率再降低50%[公司战略规划]。在速度与安全的博弈中,有人选择冲刺,而长安,选择了更难但更远的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