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氪私有化落定,吉利全力挑战比亚迪:年目标已提升至300万

【引言】

极氪私有化落定,吉利全力挑战比亚迪:年目标已提升至300万-有驾

你知道吗?在中国汽车市场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中,有一家公司在短短几年内接连做出震撼人心的决策,正悄悄布局自己的棋局,而这一切背后藏着的,可能是一场历史性的“大翻盘”。7月15日,吉利控股集团宣布旗下吉利汽车成功收购其尚未持有的全部极氪股份,并正式私有化极氪,这一消息瞬间点燃了汽车行业的讨论。不少人纷纷疑问:极氪私有化到底意味着什么?吉利这是在“壮士断腕”还是提前奏响胜利的号角?

【第一高潮】

极氪私有化落定,吉利全力挑战比亚迪:年目标已提升至300万-有驾

先别急着下定论!让我们先看清楚这场“收购”的本质。极氪,一个新能源领域的“新生代”,自诞生以来就是吉利抢占高端电动车市场的利器。然而,这把“高端宝剑”却一直和自家兄弟品牌领克争锋相对。本来同属一家,却偏偏走向内耗,让彼此原本畅通无阻的道路变得“尘土飞扬”。比如极氪抢占冷艳科技感,领克只能固守燃油车和插混领域,结果双方都被战略掣肘。而此次私有化,无非是吉利终于按下了“战场整编”按钮,试图让家族资源不再各行其是。那么,这是否会是个双赢结局呢?

让我们再深挖一步。业内分析认为,这场整合不仅仅是品牌“归一”,更是吉利集中力量对抗比亚迪这样的市场头部玩家的一记重拳。要知道,比亚迪近几年新能源销量堪称王者,吉利如果还在“窝里斗”,难免沦为资本市场的笑话。但是,私有化极氪就真能让吉利如虎添翼吗?

极氪私有化落定,吉利全力挑战比亚迪:年目标已提升至300万-有驾

【发展过程】

别急,剧情才刚开始展开。极氪的私有化并不是凭空而来,这背后藏着吉利这家老字号品牌的一系列“失败教训”。2017年,吉利还是中国市场的“自主一哥”,可销量见顶的危机却压得它喘不过气。为了突围,吉利一度追赶潮流考虑“另辟蹊径”——这才有了高端电动车品牌极氪。然而,极氪的出现并不完全顺畅。比如说它的第一款车实际上是基于领克的Lynk&Co ZERO概念车开发的,这在内部自然埋下了深深的矛盾。

后来,极氪逐步成长,同时也把领克压得喘不过气来。为了让极氪的扩展顺风顺水,领克不得不将纯电产品线悉数让出,转而主攻传统燃油和插电混动车型。消费者看到的是一款款新车在市场上竞争,而吉利内部则为技术发布时间和品牌定位争得面红耳赤,比如“一年三代”的争议事件。而这种“窝里消耗”,不仅让吉利整体发展受限,也让极氪和领克都陷入了各自的瓶颈期。你看,赛场上的竞争哪有敌我之分?内部人斗起来,才最容易伤筋动骨。

【第一低潮】

随着市场环境变化,内耗问题愈发严重,但“看似平静”的外表下,吉利的挑战远不止于此。从2023年开始,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经历了资本热度的急速降温。此前,特斯拉、蔚来、小鹏、理想这些玩家的市值曾高歌猛进,红得发紫;但随着疯狂的资本泡沫退却,回过头再看,新势力们的股价早已跌得惨不忍睹。就连极氪在经历纽交所上市狂欢之后,也不得不面对估值缩水严重的现实——从高峰时期的130亿美元跌到了上市估值仅52亿美元,蒸发了一大半。

而问题到这里还没结束。极氪虽然获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始终没能彻底撼动比亚迪这样的行业巨头。在品牌架构方面,极氪的存在甚至对沃尔沃、领克、极星这些兄弟品牌带来了多重干扰。多个品牌之间的相互叠加,不仅没有形成“1+1>2”的效果,反而让企业资源更分散,运营成本更高。从资本的角度看,这显然是个“赔本买卖”。

【第二高潮】

就在外界以为吉利或许只能被动应对行业格局变化时,它却突然扔出了这枚“变革炸弹”。宣布私有化极氪之后,吉利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整合计划。极氪的加入,标志着“吉利-领克-极氪”的原有混乱结构完成了全新洗牌。从此,吉利通过战略收缩,形成了“极氪-领克-银河-中国星-吉利”五大品牌布局的清晰体系,这不仅避免了内部资源重叠,更强化了整体竞争力。

更有意思的是,私有化本身也为吉利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有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吉利的累计销量达到了140万台,同比暴涨47%。而极氪的整合终于消除了“拖后腿”的隐患,使吉利在新能源领域有了和比亚迪“扳手腕”的资本。这一系列雷霆行动,似乎告诉外界一个新的讯号:吉利已经从玩“内部消耗”的老套路中学到了教训,如今正准备以更精准的打法向市场发起全面冲锋。

【第二低潮】

然而,事情真会如人们想象般一帆风顺吗?恐怕未必。尽管极氪的私有化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犹如“战国七雄”,厮杀从未停歇。以比亚迪为例,这个行业龙头在2025年上半年就卖出了215万辆新能源汽车,同比上涨33%。以目前的规模看,吉利即便全面发力,也依然难说能够超越比亚迪。

此外,还有一个潜在威胁不容忽视:市值管理。极氪的私有化后,吉利能否成功将优势整合至主品牌下?既要业绩出色,又要资本市场买账,吉利未来几年将陷入双线作战的窘境。更别提新玩家的不断进入——例如已经虎视眈眈的小米汽车。对于目前的吉利来说,表面风平浪静,暗地早已暗流涌动。

最后一个致命点是消费者的选择。极氪能否快速适应吉利的新框架,同时维持其本身定位的高端科技调性?品牌切换再好,落到消费者眼里,任何一点“降维”都会直接决定销量。如果失败,极氪可能成为另一场“昙花一现式”的高端尝试。

【写在最后】

乍看之下,吉利私有化极氪似乎是一次“聪明的自我纠正”。将极氪整合进主品牌体系,不仅削平了内部品牌冲突,还为挑战比亚迪这样的强敌提供了条件。可细想下来,这背后问题重重:内部管理真的高效了吗?吉利能摆脱市值困境吗?极氪的高端化如何持续落地?换句话说,尽管这步棋的方向没错,但它是否真能走出一个漂亮的未来,还有待时间检验。

【小编想问】

既然整合解决了吉利内部内耗问题,那为什么极氪在过去几年没能单独逆袭?有人说是资源分散,也有人说是品牌定位混乱。那你觉得,消费者真的会愿意为一辆“重新定位的极氪”买单吗?到底是极氪拖累了吉利,还是吉利的失误耽误了极氪,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来聊聊!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