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智能矿山发展大会(新疆)由中国安全生产协会、中国矿业大学、新疆工程学院、新疆矿山智能化产业联合会等联合主办,围绕“科技进疆 智矿慧企”主题,汇聚政、产、学、研、用多方力量,通过政策解读、技术分享、案例剖析,共同探讨矿山智能化的未来路径。共有来自矿山主管部门、矿山企业、智能矿山设备研发与制造商、智能矿山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矿山无人驾驶企业、行业专家及高校教授等领域的500余位嘉宾出席。会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应急管理厅党委委员、副厅长郭岩,中国安全生产协会副会长卜昌森,中国矿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卞正富,新疆工程学院校长王增国,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李小军等领导和行业专家出席会议并致辞。
智能矿山市场加速扩容,2025年规模或达670亿元
《蓝皮书》显示,我国智慧矿山市场规模正以年均超10%的增速扩张,预计2025年将突破670亿元,2035年有望攀升至1200亿元。亿欧智库认为,这一增长背后是政策刚性驱动、下游行业复苏与技术投入分化的三重引擎。
政策层面,国家已构建“中央统筹-部委细化-地方落实”三级推进机制。2020年《煤矿智能化发展指导意见》首次明确人工智能与矿业的融合路径,2024年新政进一步要求2026年前大型非煤矿山基本实现智能化,煤矿智能化产能占比超60%。内蒙古、山西等资源大省率先响应,两地智能化煤矿占比已超50%,新疆、河南等中西部省份则依托新能源需求加速追赶。
市场层面,2023年原煤产量达47.1亿吨,行业回暖为智能化改造注入资金动能。国家能源集团、中煤集团等龙头企业智能化投入占比持续提升,机械设备与配套服务招投标占比近70%。然而,企业分化显著:大型矿山聚焦系统化改造,中小矿山则以关键环节自动化升级为主。
技术迭代进入深水区:“硬基建”向“软硬协同”跃迁
《蓝皮书》指出,当前智能矿山技术投入呈现结构化特征,信息基础设施(25.2%)、智能综采(17.9%)与掘进系统(17.8%)占据主导,但高阶应用仍待突破。
技术成熟度分层:5G+边缘计算、无人矿卡等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透明地质、数字孪生等仍处爬坡期。
投入规模分化:500万以上项目仅占28.1%,中小规模占比超70%,反映行业“规模化能力”与“定制化需求”的矛盾。
亿欧智库认为,随着头部企业探索“软硬协同”模式,未来技术重心将从硬件基建转向生产流程优化与数据价值挖掘,但中小矿山标准化需求与定制化能力的鸿沟亟待弥合。
未来挑战:闭环能力与生态协同成破局关键
尽管技术应用成效显著,行业仍面临三大痛点:生产对象数字化未闭环、工具效率未达预期、流程割裂。
《蓝皮书》建议通过“空天地一体化数字底座”打通数据孤岛,构建动态地质模型与生产联动的决策闭环;同时推动标准制定与生态协同,如建立矿山无人驾驶安全认证体系、培育复合型人才。
未来,随着AI大模型与绿色技术深度融合,矿业将迈向“数据驱动决策、系统自主优化”的精益化新阶段。
亿欧智库认为,智慧矿山的核心价值在于重构生产范式——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最终实现安全零伤亡、资源零浪费、排放零污染。
这份蓝皮书不仅为矿企转型提供方法论,也为技术商与投资者指明了创新方向与市场机遇。下载阅读完整报告,探索智能矿山的未来蓝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