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声音】文汇网 | 熊月之等: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信仰之力,沪上多位党史专家带领感知百年前的红色上海

【智库声音】文汇网 | 熊月之等: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信仰之力,沪上多位党史专家带领感知百年前的红色上海-有驾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怎样一步步诞生、形成?红色文化、海派文化与江南文化,又怎样塑造上海的城市精神气质?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100周年,也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建团100周年。上海社科院研究员熊月之,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忻平,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丁晓强,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瑊等多位沪上党史专家,在不久前举行的2022“先贤与上海城市记忆”论坛上,以“云视频”方式讲述上海在建党建团历程中的事件、人物和重要地位。党团创始人之一、首任团中央书记俞秀松继子俞敏为论坛做旁白串讲,带领大家一起感知百年前的青春上海、红色上海。该论坛在新浪微博、哔哩哔哩、福寿云(yunjisao.fsygroup.com)等平台上进行播出,当日累计播放量过万。
【智库声音】文汇网 | 熊月之等: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信仰之力,沪上多位党史专家带领感知百年前的红色上海-有驾
图为俞秀松继子俞敏为论坛做旁白串讲
“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在上海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中心秘书长、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馆馆长伊华看来,本次论坛以“百年风华正青春”为题,正是要呼应时代主题,让更多青年人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从党史学习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
【智库声音】文汇网 | 熊月之等: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信仰之力,沪上多位党史专家带领感知百年前的红色上海-有驾
图为上海社科院研究员熊月之
开放是上海最大优势,也是最重要特点
人们会问,上海为什么会成为光明的摇篮,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酝酿的基地?上海社科院研究员熊月之认为,要回答这些问题,必然要涉及上海城市文化,涉及上海城市精神或城市品格。开放是上海城市的最大优势,也是近代上海最重要特点。
在熊月之看来,上海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与江南文化,是同一文化不同层次、不同指向的表述,既有累积的关系,也有演进的关系。形象地说,江南文化是高地,海派文化是高原,红色文化是高峰;“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就是这座气势磅礴的大上海的精气神。
在上海文化的高地、高原、高峰上,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走过的光辉历程、创造的历史伟业、铸就的伟大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生动演绎、精彩阐释,造就了英才汇聚、生动活泼的局面。可以说,这是近代上海发展进步的主旋律。
上海红色文化的开放性,则具体表现为对全国各地文化及知识分子产生的巨大、积极影响。有统计显示,近代中国70%的新书由上海出版。“从阅读史角度来研究上海对于红色文化的影响,可拓展的空间很大。”
【智库声音】文汇网 | 熊月之等: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信仰之力,沪上多位党史专家带领感知百年前的红色上海-有驾
图为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忻平
伟大建党精神的四个关键历史节点
在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忻平看来,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有四个关键性的历史节点——北大红楼、上海渔阳里、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
忻平认为,建党过程不仅是一个不可割裂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由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是建党先驱对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认识渐次深化的过程,也是伟大建党精神从萌芽、孕育、初步形成到正式形成的过程。
忻平特意强调了中共二大充分结合中国实际,所提出来的10个“第一次”:第一次正确认识中国社会性质;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提出了组成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的主张;第一次发表了党的宣言;制定通过了党史上第一部正式的《党章》;第一次明确了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的组织关系;第一次明确阐释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基本思想;第一次要求“到群众中去”,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第一次喊出了“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第一次提出中国妇女运动史上第一个《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
忻平表示,如果说中共一大初步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的话,那么,中共二大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门,正式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伟大建党精神在理论上的突破和定型,为伟大建党精神的正式形成奠定了可操作的实践基础。
【智库声音】文汇网 | 熊月之等: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信仰之力,沪上多位党史专家带领感知百年前的红色上海-有驾
图为1920年9月,外国语学社在此创办
“渔阳里”见证中国共产党伟大征程的历史起步
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是这座城市的荣光,其中一块红色热土格外瞩目——“渔阳里”。这里是中国共产党、中国青年团的发源地,在这里发生了许多中共党史上、中国革命史上的第一。可以说,“渔阳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伟大征程的历史起步。
1920年9月,在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直接领导下,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了外国语学社,社址即在渔阳里6号内,与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址同为一处。外国语学社由杨明斋担任校长,俞秀松担任秘书。
【智库声音】文汇网 | 熊月之等: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信仰之力,沪上多位党史专家带领感知百年前的红色上海-有驾
图为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丁晓强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丁晓强介绍说,当时,湖南、浙江、安徽等地的游子青年,都聚集到了学社。最多时有五六十人。他们在学社学俄语,同时也学马克思主义。当时的学社学员萧劲光曾回忆说,陈望道每周讲授一次《共产党宣言》。
不同于一般的外语补习学校。外国语学社在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领导下成立的,自身也被打上了“红色烙印”。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渔阳里研究专委会主任李瑊表示,外国语学社是一所新型的教育青年和培养革命人才的一个学校,成为输送中共第一代留俄学生的革命摇篮。它是中共创办的第一所外国语学校,开启了中共留学教育的先河。
在发展组织方面,1920年8月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最先在外国语学社的学员当中,发展了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萧劲光、李启汉等一大批学员。此时青年团的总负责人是俞秀松,可谓是开辟了一代人的革命道路。此外,它还为党的早期办学和学校建设提供了导向性作用。
来源:文汇网
制作审核:院党委宣传部
(院科研成果传播办公室)
责任编辑:陈灿斌
上观号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