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元买个“幽灵车主”:车企虚假订单黑产链,正在摧毁中国汽车的未来

5元买个“幽灵车主”:车企虚假订单黑产链,正在摧毁中国汽车的未来

“72小时订单破万”“48小时狂揽2万单”——如今车企新车上市,若不喊出这样的口号,仿佛都不好意思发新闻稿。但上海车主王微的经历撕开了这场狂欢的假象:她花20万买的“爆款”新能源车,提车后车机频繁卡顿、续航虚标40%,想换车时发现二手车价仅为原价60%,“二手车商说真实上牌量太少,配件难找,收了也卖不掉”。

从“小订过万”到真实交付不足500台,从5元一个的“幽灵用户”到公厕粪便造假的诺辉健康,资本狂欢下的数据造假正在透支消费者信任,甚至可能让中国汽车错失出海机遇。这杯“虚假订单”的毒酒,车企究竟还要喝多久?

图片

一、“小订过万”的造假流水线:5元就能买个“车主”?

车企的订单造假早已不是营销技巧,而是一条分工明确的黑产链。某黑产从业者直言:“基础小订5元一个,要填真实地址、模拟咨询记录的‘高质量订单’也才15元”。这条链条上,车企、广告公司、黑产团队形成了“完美闭环”:

1. 黑产团队:脚本自动刷单,3天“造”出2万订单

黑产手里握着海量虚拟手机号和接码平台,通过脚本工具自动完成车企APP注册、下单流程。某新势力车企为冲“48小时订单破2万”,黑产团队用100个脚本账号,3天就刷出1.8万“幽灵订单”,成本仅9万元——而这换来的是媒体头条和股价短暂上涨。

2. 员工刷单:垫钱订车还可能拿不回,“不卖车改卖KPI”

某传统车企销售吐槽:“领导要求每个部门至少完成50个小订,先垫500元定金,说后续统一退,结果两个月了还没到账,有人为保住工作刷了10单,倒贴5000元”。更讽刺的是,这些订单最终会被“取消”,但已被用来宣传“订单火爆”。

3. 经销商锁单:为返利伪造客户,“订了也不卖”

车企用“锁单返利”诱惑经销商:“完成100个小订,返利提高2%,优先分配车源”。经销商只能用员工或伪造的客户信息锁单,某4S店经理透露:“我们店每月有30%的订单是假的,反正客户不会真提车,车企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二、从车主到行业:虚假订单的“四重连环炸”

用谎言堆砌的繁荣,终究是定时炸弹。这场造假闹剧,正在从四个维度摧毁汽车产业的根基:

1. 消费者:被“爆款”忽悠,买车即亏40%

王微的遭遇并非个例。某车企宣称“小订破3万”的SUV,真实上牌量不足3000台,导致售后网点覆盖率不足,配件需要等3个月。二手车商直言:“这种车我们收价得比同级别低10%,因为没人敢买,怕修不好”。消费者以为买的是“网红车”,实际买的是“孤儿车”。

2. 车企:研发费拿去刷单,越造假越落后

某新势力为造“订单破5万”的假象,花200万找黑产、给员工刷单补贴、给经销商返利,这笔钱本可升级车机系统(用户投诉最多的问题)或建10个售后网点。结果呢?真实销量低迷导致现金流断裂,陷入“造假→销量差→更要造假”的死循环。

3. 行业:劣币驱逐良币,谁还踏实搞技术?

当踏实做产品的车企还在宣传“真实交付1000台”时,造假车企已靠“订单5万+”抢占媒体头条、吸引资本关注。某自主车企工程师无奈:“我们花3年研发的电池管理技术,不如人家花50万刷的订单数据吸睛,领导现在让我们把研发部一半人调去搞‘订单运营’”。

4. 出海受阻:欧盟ESG审查,中国车可能被拒之门外

欧盟《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SRD)》要求2024年起,所有在欧运营企业必须披露“订单数据真实性”。而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盟进口占比已超50%,若被查出订单造假,可能面临罚款、禁入市场。某车企出海负责人坦言:“现在最怕欧盟突击检查,我们的‘订单数据’根本经不起查”。

三、造假背后的“三个缺失”:为什么车企敢这么狂?

虚假订单泛滥,根源在于行业底层逻辑的三重漏洞,缺一不可:

1. 标准缺失:“小订”定义混乱,造假无边界

有的车企“留个手机号就算小订”,有的要付500元不可退定金,标准全凭车企自定。某车企把“用户点击‘感兴趣’就算小订”,轻松宣称“24小时订单破万”,而真实付费转化率不足5%。

2. 监管缺失:造假成本为零,罚酒三杯都没有

至今没有法律法规明确“订单造假”的处罚,即便被曝光,车企最多发个“澄清声明”。某车企被做空机构揭露刷单后,股价跌了30%,但管理层没一人担责,反而拿了年终奖。

3. 信息缺失:消费者查不到真实数据,只能被忽悠

虽然第三方平台会发布上牌数据、车险数据,但往往滞后1-2个月,普通消费者根本不知道“订单破万”的车实际只卖了几百台。王微说:“如果早知道真实销量,我绝不会买这款车”。

四、破局:中国汽车需要“真实力”,而非“假数据”

根治虚假订单,不能只靠舆论批评,需要监管、企业、消费者三方发力:

  • 监管要“长牙”:出台统一的《汽车订单数据披露标准》,要求车企公开“小订/大订/交付”的定义和真实数据,对造假者罚款、暂停生产,甚至吊销资质。
  • 第三方要“亮剑”:让上牌量、投诉率等数据像“天气查询”一样方便,某平台已推出“真实销量查询工具”,输入车型就能看到近3个月上牌数,上线3天用户破10万。
  • 车企要“清醒”:某新能源车企创始人说:“我们取消了‘订单考核’,改成‘用户复购率’‘售后满意度’,虽然短期销量没那么好看,但现在真实交付量反超了造假的竞品”。

尾声:当“幽灵订单”散去,留下的才是中国汽车的未来

王微的二手车最终以6折卖掉,她在车贴写下:“下次买车,我先查上牌量”。这个故事戳破了车企的皇帝新衣:5元买来的“幽灵车主”撑不起品牌,更撑不起中国汽车的出海梦。

真正的“爆款”,应该像当年的五菱宏光MINI:没有“订单破万”的宣传,却靠2.88万的定价、实用的代步功能,真实年销50万台。中国汽车需要的是这样的“真实力”,而非“假数据”的狂欢。

下次再看到“订单破万”的新闻,不妨多问一句:“上牌量多少?”——这个答案,比任何营销话术都靠谱。🚗💡

(数据来源:36氪《我们扒了扒车企“破万订单”的黑产链:5块钱就能买一个“热情用户”》)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