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讲,当初购置增程式汽车时,我内心满是笃定。
心想“可油可电、大空间、长续航”——这不就是新能源领域的最佳解决方案吗?
周围人陆续换购增程式车型,我也没多思索,直接一步到位提了车。
然而,用车还不到两年,我就把它转手卖掉,换成了纯电动车。
起初我不太好意思跟人提及此事,生怕被嘲笑“开倒车”。
但驾驶纯电动车一段时间后,我只想说:有些话,实在不吐不快。
市面上太多关于“增程式车是否值得购买”的论断,如今回头审视,全错了。
甚至可以说,很多人都被营销话术误导得不浅。
为何这么说?增程式汽车究竟存在什么问题,为何购买者众多,后悔者也不少?
01 为何许多人青睐增程式汽车?
现在回想起来,喜欢增程式汽车的人,并非真的不懂车。
而是从多个维度考量,它切实解决了很多“普通人关注的痛点”。
比如最关键的一点——续航焦虑。
无论纯电动车如何优化,人们总会担心电量耗尽,或是找不到充电桩。
但增程式汽车一句“油箱兜底”,就彻底消除了这种焦虑,尤其适合不愿承担风险的人群。
再从实用性来看。
不少增程式车型空间宽敞、配置丰富,兼具电驱系统的流畅驾驶体验,外加“能加油”带来的安全感。
说白了,这看似是一种能够兼顾所有需求的方案。
日常通勤可行、带娃出行可行、长途驾驶亦可行——谁会不喜欢“全能型”产品呢?
还有一个现实因素:在充电配套设施尚未完善时,增程式汽车是“最稳妥”的选择。
并非每个人家门口都有充电桩,也不是所有人都习惯研究“充电路线”。
尤其是刚从燃油车过渡到新能源车的用户,增程式汽车听起来像是一个“让人安心”的缓冲带。
因此,增程式汽车的走红并非偶然。
并非车企刻意夸大宣传,而是它精准捕捉到了大多数人“宁可求稳,不愿折腾”的心理。
只是令人遗憾的是,真正投入使用后才发现:
有些“面面俱到”的事物,往往意味着“每个方面都差强人意”。
02 增程式汽车有哪些缺陷,导致不少人转投纯电动车?
增程式汽车真正让人“产生动摇”的,并非某个具体故障——
而是随着使用时间增长,你会愈发觉得:这车并非不能用,而是“怎么用都不顺心”。
第一个最直接的问题,就是“续航焦虑并未解决,反而演变成双重焦虑”。
表面上看,增程式汽车“电量不足时可用燃油”,但实际使用中你会发现:
你既担心电量耗尽,又舍不得使用燃油。
纯电续航里程短,冬季续航衰减明显,每次充电都需一小时左右,令人烦躁;
燃油虽能续航,但油价居高不下,当电驱系统切换为发动机驱动时,顿挫感、噪音、油耗问题统统出现,更让人烦恼。
用电时焦虑续航,用油时又心疼成本——明明是“双重保险”,最终却成了“双重折磨”。
第二,驾驶体验“前后落差显著”。
使用纯电模式驾驶时体验极佳,静谧、流畅、加速迅猛;
但一旦车辆馈电,发动机介入工作,整车的高级感瞬间荡然无存。
噪音增大,动力响应变迟缓,车内顿挫感明显,一脚油门下去,心里也跟着发慌。
尤其是在高速路上超车时,能明显感觉到:馈电状态下动力衰减严重,完全使不上劲。
说白了,有电时,你感觉像是在驾驶保时捷;馈电时,却觉得连“马路三大妈”都不如!
所以为何很多人选择换购纯电动车?
并非他们不理解增程式汽车的原理,而是增程式汽车的某些烦恼,其实远比纯电动车更让人难以忍受。
03 这是否意味着增程式汽车完全不值得购买?
说到这里,并非要全盘否定增程式汽车。
它确实有其用武之地,但前提是——你真的有相应需求,且满足使用条件。
比如,你家中配备充电桩,完全无需为充电问题发愁,回家后插上充电枪即可;
或者你经常需要长途驾驶,且对燃油成本不敏感,那么驾驶增程式汽车也会很舒适。
但如果你和我一样,没有家用充电设施,又对加油成本斤斤计较,平时也不常进行长途驾驶……
那我建议你,别只盯着“可油可电”这四个字,一定要冷静思考两件事:
第一,你是否真的能接受增程式汽车的充电频率和效率?
“以电为主、燃油兜底”听起来很理想,但前提是——充电便捷且高效。
但现实情况是,增程式汽车并非如此理想。
它的电池容量小、纯电续航里程短,每两三天就需要充一次电;
但每次充电,速度慢得让人抓狂——
别指望能像主流纯电动车那样具备动辄120kW的快充功率,很多增程式汽车的快充功率甚至不足70kW。
这意味着,想要通过“快充”补充能量,你得在充电桩旁等待至少一个小时,还不一定能充满。
这并非夸大其词,而是日常使用中真实存在、非常消耗耐心的问题。
第二,你是否真的有如此强烈的长途驾驶焦虑?
说白了,大多数人一年到头,真正需要长途驾驶的日子可能也就三五天。
但为了这3-5天,却要全年背负着油箱行驶,其实并不划算。
更现实的情况是,很多人的活动范围不超过500公里,长途出行更倾向于选择高铁或飞机。
在这种情况下,纯电动车其实已经足够使用,也不会产生续航焦虑,实在没必要选择增程式汽车。
归根结底,买车从来不是“谁更全能”的问题,而是“谁更适合”的问题。
因此,在你纠结选择增程式还是纯电动车之前,不妨先问问自己:
你买车,是为了满足真实的生活需求,还是为了满足对生活的幻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