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刷到埃安UT Super的定价时,我身边懂车的朋友都惊了:换电版才4.99万,整车版也才8.99万,直接把新能源车的价格拉到了“地板价”。更让人意外的是,这款车背后站着三个巨头——广汽造车身、宁德时代供电池,而京东居然是牵头的“生态操盘手”。
要知道,京东连汽车工厂的影子都没有,却硬生生靠“国民好车”IP,从“卖货的”变成了“造车相关者”。这波操作到底是高明的战略卡位,还是跨界踩坑的开始?网上已经吵翻了天。
三方组队搞事情:有人造车,有人撑腰
说实话,这三家的合作分工看着挺明确,像一场精准的“跨界联姻”。广汽作为老牌车企,负责整车生产和核心技术,毕竟造汽车不是搭积木,底盘、装配这些硬功夫还得靠专业选手;宁德时代就更不用多说了,电池领域的龙头,换电版用的“巧克力换电块”技术,是这车的核心卖点之一;而京东,全程不碰生产,却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京东的角色更像个“资源整合大师”:用自己的品牌信誉给车背书,毕竟“京东”二字在消费者心里就意味着靠谱;再把数亿活跃用户和京东主站、京东汽车这些渠道拿出来,负责卖车;后续的金融服务、售后保养,甚至未来的换电站建设,也都由京东扛下。这种轻资产模式,不得不说打得很聪明——不用砸几百亿建工厂、搞研发,却能在汽车产业链里分一杯羹。
京东为啥非要凑造车的热闹?背后全是算盘
没人会跟钱过不去,京东跨界造车,本质上是主业增长放缓后的“自救”。现在电商行业早就不是躺着赚钱的年代了,流量红利见顶,大家都在找新的增长点。而新能源汽车及后市场,是个十万亿级的超级赛道,谁都想进去分一块蛋糕。
但京东聪明就聪明在,不直接下场造车。要知道,造车是个烧钱又费时间的活,特斯拉、比亚迪砸了多少年才站稳脚跟,京东要是从零开始,风险太大。而这种“整合赋能”的方式,既能把自己的流量、物流、金融优势变现,又能给资本市场画一个更美的饼——从“物流公司”变成“人、车、家全场景生态公司”,估值瞬间就上去了。
更关键的是,京东想把“车”变成自己生态的延伸。大家不妨想想,未来你开着这辆车,下班路上车机系统自动给你推荐生鲜,到家就能收货;车子的行驶数据、你的消费习惯,都能帮京东精准画像,推荐更合心意的商品。这哪里是在卖车,分明是在抢占下一个十年的流量入口。
还有京东的物流网络,全国的仓储、配送站,要是改造成换电站或者汽车展示点,瞬间就能盘活存量资产。3000多家养车门店、4万家合作服务网点,要是都能承接换电、售后业务,京东就不只是卖车的,还成了新能源汽车的“能源服务商”,商业价值直接翻倍。
争议声不断:4.99万的车,到底藏着多少坑?
不过这波操作也引来了不少质疑,网上的吐槽声一点都不少。
最直观的就是外观争议,有网友晒出实车图吐槽:“这不就是广汽老款车型换了个标?颜值还不如几万块的代步车,说是‘国民好车’,设计也太敷衍了”。甚至有人觉得,这种“换壳车”根本没什么技术含量,就是靠低价博眼球。
更让人担心的是质量责任问题。这车是京东独家线上销售,又是联合打造的IP,要是消费者买了之后出现质量问题,该找京东还是广汽?大概率会先找京东维权,到时候京东的品牌信誉岂不是要受影响?毕竟汽车不是普通商品,售后维权可比买个家电复杂多了。
还有换电的便利性,京东宣传要建千座换电站,但截至2025年10月才建成500座,而且大多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和农村用户买了车,去哪换电?总不能为了换个电跑几十公里吧?这所谓的“便利换电”,会不会只是个噱头?
另外,京东作为汽车行业的“门外汉”,能不能协调好和广汽、宁德时代这两大巨头的关系?汽车产业链条长、专业性强,各方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万一合作过程中出现矛盾,京东能不能镇得住场子?这些都是未知数。
看似造车,实则是场生态卡位战
说到底,京东根本不想当第二个比亚迪,它要做的是汽车产业的“生态整合者”。用4.99万的低价车当敲门砖,以最小的代价切入十万亿赛道,把自己的流量、物流、数据、金融资源都激活。
这车卖得越多,京东的金融服务、售后服务、换电业务收入就越高,还能积累大量用户数据,优化自己的生态布局。对于京东来说,埃安UT Super的4.99万售价,买的不仅是一辆车,更是通往未来“人、车、家”生态的入场券。
但这场赌局能不能赢,现在还不好说。外观吐槽、质量责任、换电网络不足,这些问题都可能成为绊倒京东的“坑”。而且随着越来越多企业跨界造车,市场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京东的优势能保持多久?
你觉得4.99万的埃安UT Super值得买吗?京东这种“不建厂造车”的模式,能走得长远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