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亲儿子毫末,为何被边缘?

长城汽车,中国汽车行业的领军者,近年来在智能化转型上动作频频。然而,其旗下自动驾驶公司毫末智行却陷入困境,高层人事动荡,技术路线摇摆,商业化落地迟缓,甚至被边缘化。曾经的“亲儿子”,如今却沦为“备胎”,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起步早却跑得慢:技术路线摇摆不定

毫末智行成立于2019年,本应依托长城汽车的资金和资源优势,迅速发展壮大。然而,几年过去,这家公司却逐渐被边缘化,甚至被曝出核心团队流失、技术路线摇摆等问题。

早期,毫末智行主打“渐进式”路线,从L2级辅助驾驶逐步向高阶自动驾驶演进。然而,在乘用车智能辅助驾驶的技术路线上,毫末智行却多次调整,导致贻误了佳战机。

长城亲儿子毫末,为何被边缘?-有驾

初,毫末智行依赖Mobileye的方案,随后转向自研,但自研进度不及预期。相比之下,华为、大疆、Momenta等企业凭借清晰的软硬件一体化策略快速抢占市场,而毫末智行既未在Mobileye方案上持续深入布局,自研道路又摇摆不定,近乎半途而废。

内部资源倾斜不足:缺少战略定力

毫末智行的困境,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长城汽车对智能驾驶的态度,既想自研,又不敢全力投入。长城汽车是一家以传统燃油车起家的车企,虽然近年来在电动化、智能化上动作频频,但从结果来看,其资源分配似乎始终向传统业务倾斜。

欧拉品牌曾被视为长城电动化的王牌,却因产品定位模糊、营销失误逐渐边缘化;沙龙品牌高举高打,但首款车型机甲龙市场反响平平,业界期待的后续,早已全无下文。

长城亲儿子毫末,为何被边缘?-有驾

在智能辅助驾驶领域,长城汽车先是重点扶持毫末智行,后逐渐倾向于“两条腿走路”,同步与外部供应商合作。其原因,或是持续对毫末智行的研发投入,并未带来预期的结果。

2023年毫末智行的城市NOH多次雷声大雨点小,原本计划2024年实现城区NOH落地100城的目标也未达成。为了尽快跟上智能辅助驾驶发展的行业节奏,2023年,长城汽车选择元戎启行作为高阶智驾方案供应商,并注资1亿美元领投该公司C轮融资,这些举动直接削弱了毫末智行在长城汽车集团内部的地位。

商业化落地迟缓:错失市场先机

毫末智行之所以出现目前的发展困境,还在于其在商业化落地能力上的严重不足。作为背靠长城汽车的自动驾驶公司,毫末智行本该拥有得天独厚的量产优势,却在关键市场窗口期屡屡错失良机,终被竞争对手远远甩在身后。

长城亲儿子毫末,为何被边缘?-有驾

2022年,毫末智行主推的"小魔盒"系列智驾产品曾宣称可实现城市NOH功能。然而,直到2024年,其城市NOH功能仍未实现规模化装车。

同时期,业界公认第一梯队的华为ADS 3.0已在问界、阿维塔等多品牌车型上实现大规模交付,小鹏的XNGP更是在2024年4月下旬时,就已覆盖全国260个城市。

另一方面,毫末智行在商业模式上缺乏清晰定位,同样致使其难以达到商业化落地。作为长城体系内的供应商,毫末智行既无法像独立第三方供应商公司那样开放合作,又难以获得长城汽车的独家资源倾斜,这种尴尬处境使其在客户拓展方面举步维艰。

未来之路:战略定力与持续执行力

毫末智行的困境,给长城汽车乃至整个汽车行业都敲响了警钟。在智能化转型的大潮中,企业需要具备清晰的战略方向,坚定的执行力和持续的资源投入。

长城亲儿子毫末,为何被边缘?-有驾

长城汽车需要反思其战略布局,是否过于分散,是否对智能化转型投入不足。同时,也需要重新审视对毫末智行的定位,是继续扶持,还是调整方向。

毫末智行自身也需要进行反思,如何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提升技术实力,加快商业化落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

结语

毫末智行的困境,是长城汽车在智能化转型路上的一次挫折,也是整个汽车行业在智能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挑战。相信通过反思和调整,长城汽车和毫末智行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终实现智能化转型目标。

#汽车资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