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瑞典哥德堡的沃尔沃总部大楼投下一颗“午夜惊雷”:财报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经营亏损达100亿瑞典克朗(约74亿元人民币),创下自2021年上市以来首次季度亏损。 当天沃尔沃股价上演“过山车”行情,盘中暴涨10%后急转直下,最终跌幅超2%。 这场看似突如其来的巨亏,实则撕开了全球汽车业的一道血淋淋的伤口。
亏损的核心是一笔高达114亿瑞典克朗(约12亿美元)的“一次性费用”,直接导火索是美国25%的进口汽车关税。 沃尔沃新款旗舰轿车ES90因关税壁垒无法进入美国市场,而另一款关键车型电动SUV EX90又因技术问题推迟上市,双重夹击下利润瞬间崩塌。
为求生,沃尔沃CEO哈坎·塞缪尔森宣布两项紧急手术:
断臂求生:全面撤出美国轿车和旅行车市场,仅保留SUV车型(如V60);
本地化移植:2026年底前在南卡罗来纳州工厂投产最畅销的XC60车型,试图用“美国制造”绕过关税。毛利率从第一季度的18.2%暴跌至13.5%,全球裁员3000人,中国区裁撤50%的工程研发岗,每位员工含泪拿走37万元补偿金。
沃尔沃并非孤例。 翻开欧洲车企的财报,满纸都是“亏损”与“裁员”:
大众集团:2024年Q3营业利润暴跌41.7%,紧急关闭德国三家工厂,数万人丢掉了饭碗;
Stellantis:2024年净利润同比暴跌70%,旗下菲亚特、Jeep在中国沦为边缘品牌;
雷诺与宝马:销量连续三个季度下滑,欧洲裁员潮已超1.5万人,且2025年计划再砍30%产能。
致命病灶浮出水面:
关税绞肉机:美国对欧盟整车征收27.5%关税,叠加零部件25%附加税,直接吞噬车企利润;
电动化“失速”:大众ID系列因软件故障频发滞销,沃尔沃EX30因比利时工厂产能受限错失市场窗口;
中国战场溃败:沃尔沃2024年在华销量暴跌8%,2025年一季度再跌12%,北欧安全神话被比亚迪汉EV的5.3万降价一刀刺破。
欧洲车企的巨亏,正像多米诺骨牌般砸向A股:
情绪冰点:7月18日A股汽车板块主力资金净流出31.5亿元,机构紧急抛售燃油车占比超70%的长城汽车(601633);
供应链断链危机:博世、采埃孚等欧洲零部件巨头裁员,导致国内合资车企高端发动机供应延迟,上汽大众生产线被迫停工三天;
价格战再升级:为回血自救,欧洲车企向中国市场倾销降价30%的燃油车,东风雪铁龙C5直降12万,直接冲击长安汽车(000625)10万级主力车型。
当欧洲巨头在泥潭中挣扎时,中国车企正撕开一道裂缝:
技术反超已成定局:比亚迪2025年前四月新能源销量暴涨48.3%,L2+级智驾普及率超80%,而沃尔沃XC90仍卡在L2级;
成本碾压:宁德时代神行电池量产成本降至0.5元/Wh,比欧洲供应商低40%,让蔚来ET5在欧洲比本土便宜15%;
政策红利爆发:中美关税谈判后,中国新能源车对美出口关税从145%降至30%,比亚迪海豹在加州售价直降2万美元。
但危机并未解除。 沃尔沃EX90推迟上市暴露的电池困局,同样卡住中国车企脖子,美国对锂电池保留10%“战略关税”,赣锋锂业被迫赴墨西哥建厂。 罗兰贝格报告警告:本轮全球化窗口期仅剩3-5年,中国车企若不能在此期间攻克芯片和操作系统,仍可能被贸易壁垒锁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