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池的充电方式主要包括均充和浮充两种,接下来,我们一同深入了解这两种充电方式的特点与差异。
均衡充电是为了弥补蓄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电压差异,确保电压回归至正常范围内,以及大容量放电后的充电恢复。均充即大电流充电,其主要目的在于:一是蓄电池放电后迅速补充电能;二是调整蓄电池间电压差异,使其趋于平衡。因此,也被称作快充或强充。
均充是蓄电池定期活化的关键步骤,能有效延长电池使用寿命并保障其容量。通常采用恒电流充电方式,充电屏能够设定定期均充的时间,通常为180天,但具体设定可能因不同设备而有所差异,有的可能每30天进行一次均充。
蓄电池在恒定电流充电状态下即为均充模式,当电量充满后会自动转为浮充。均充电流一般为电池容量的十分之一,例如100AH的电池均充电流为10A,充电电压由系统自动控制。恒流充电3小时后,系统将自动切换至浮充模式。
浮充电则是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充电装置既承担负载供电任务,又向蓄电池组补充电能,以弥补蓄电池的自放电损失,确保蓄电池始终保持在满容量备用状态。
浮充电的主要目的有三个:一是维持电池电压在浮充电压范围内,减缓电池板栅腐蚀,延长电池寿命;二是补偿因自放电导致的电池容量损失,保持电量充足;三是抑制活性物质重结晶造成的硫酸盐化现象。
蓄电池充满电后,采用较小的电流继续为电池充电,即称为浮充电。浮充电压略高于涓流充电电压,足以补偿蓄电池自放电损失,并在电池放电后能迅速恢复其接近完全充电状态。这种充电方式常用于电话交换站、不间断电源(UPS)及各类备用电源系统。浮充充电实际上是恒压小电流充电。
均充与浮充之间的转换由监控模块自动控制。均充采用恒流充电方式,充电速度快但持续时间短;而浮充则采用恒压充电方式,充电速度慢但持续时间长。一般情况下,浮充电压取电池额定电压的1.125倍乘以电池节数,均充电压取电池额定电压的1.175倍乘以电池节数。
一般的充放电实验中,采用0.1C的容量进行。例如,对于100Ah的电池组,使用10A的电流放电10小时,理论上可完全释放电池的电量。放电过程中,每小时需记录一次电池电压,最后两小时则需每半小时记录一次。务必注意,放电时不得低于电池的允许最低电压,以免造成不可逆的损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