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装糊涂了?欧洲车企还是担心安世荷兰不给中国工厂晶圆
说明荷兰这出手,事情不小,安世荷兰停供晶圆后面牵出的是汽车厂的心慌与时间赛跑,这文章要把从9月到11月的来龙去脉讲清楚,告诉你谁先动手谁后着急,会有期限和节点,让人看完知道问题在哪儿,不讲大道理只讲经过和冲突。
正文开始
9月30日,荷兰政府下了命令,冻结安世半导体相关资产和权力,事儿就这么掀开了帷幕,随后产业链开始微微颤抖;
10月26日,安世荷兰宣布停止向安世中国供晶圆,引发中国工厂生产受阻,很多在中国做封装的线面临停摆;
中国方面反应快,11月1日宣布对符合条件的出口予以豁免,希望缓解供应链紧张;
但豁免之后的现实并不简单,安世荷兰并没有立刻把晶圆送回中国,导致中方的产线靠现有库存支撑;
行业内部传言四起,汽车厂开始算账,库存能撑多久,几周还是几天,供应链团队彻夜找替代来源;
有车厂高管说,中国工厂还有一点晶圆存货,但没从欧盟和德国进货的情况下,库存会在几周内见底;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发声,欢迎中国豁免,但指出只要安世荷兰继续限制出口,缺芯问题就没真正解决;
大众也说状态不稳,目前德国工厂尚未受影响,但不能排除未来断供带来的风险;
产业里有人透露,安世在德国、英国工厂做晶圆,然后送中国封装,约八成最终产品在中国完成,流程一旦断就影响链上大量环节;
于是从9月到11月的几周里,整条链像被踩到了刹车,工厂考虑降速生产,还有团队在全球找替代晶圆供应商;
11月3日,香港媒体指出,国内晶圆厂如无锡新洁能、杭州士兰微、扬州扬杰等可能向安世中国供货,短期内或能缓解部分需求;
但这些替代并非完全替代,同型号、同批次、同质控的替换工作需要时间和,短期内不能完全替代原有供应;
欧盟内部也有声音说,这事儿并非单纯商业纠纷,早在6月美国就向荷兰表达立场,牵扯出跨国政治与监管博弈;
10月30日,中美互相表态暂停部分出口管制和相关措施一年,局势出现短暂缓和的迹象;
然而荷兰此前的决定已造成实际影响,商务部在11月4日点名,称安世荷兰10月26日停止供货导致安世中国生产受阻,荷方应承担责任;
中国方面同时强调,会在全球供应链稳定角度推动问题解决,并呼吁荷方采取建设性行动;
随后在11月11日,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与德国经济部长视频会谈,要求德方督促荷方纠正做法、推动问题尽快解决;
与此安世中国被迫尝试寻找其他晶圆来源并可能放慢生产步伐,以避免更大范围断供;
行业内的紧张不是空穴来风,某些汽车企业估计只能撑到12月初到中旬,若不能恢复稳定供应,生产线停产风险快速上升;
供应链团队连夜联系,替代晶圆的兼容性和可靠性,所有人都在争分夺秒避免那种突然停产的画面;
在这场短短几周的事件里,法律、政治和工厂车间成了三股纠缠在一起的力量,时间节点从9月30日到11月11日,紧凑而具象;
荷兰的监管动作、美国的压力、中国的豁免声明、行业的紧急应对,这些片段串联出一条牵动全球汽车电子生产的时间线;
不作分析,只交代事实,安世荷兰停供起点是9月30日,实质停供宣布是10月26日,中国豁免是11月1日,外交对话在11月11日,行业在这期间持续寻找替代和应对措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