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供应链企业的“毛利率魔咒”:看着吓人,其实背后有道理
最近供应链企业的财报出来了,不少人盯上了毛利率这块。宁德时代的毛利率从2023年的30%多一路掉到了20%左右,地平线、Momenta这些新兴智能驾驶供应商,毛利率有时候甚至低到个位数。再看四维图新,媒体爆出来它的辅助驾驶产品新增量产定点突破360万套,但毛利率依然只有10%-15%左右。而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这块,也有业内消息说,它押了几十亿资金进去,但目前还在亏损状态。这些数字摆在一起,很多人都说:“供应链企业是不是都在赔本赚吆喝啊?这还能活吗?”
听上去确实有点吓人。你看,毛利率低成这样,再加上智能化研发成本高,怎么看都像一群“打工人”在给车企输血,把自己榨干了。但咱们慢慢捋捋,这事真就这么不正常吗?其实未必。
先说毛利率,看上去低,但它背后是有结构性的原因的。咱就拿宁德时代来说,它的毛利率下滑,最直接的原因是原材料价格波动。锂、镍这些东西价格涨上天,它的成本也跟着飙升,毛利率自然被压缩了。而智能驾驶领域的地平线、Momenta这类公司,很多还处在“投入期”,它们的营收主要靠ToB业务,也就是给车企卖技术。一个辅助驾驶方案从研发到量产,要投多少钱?算法开发、芯片适配、场景验证,样样都贵。地平线的芯片算力提升到10TOPS,这不是靠省钱省出来的,是靠烧钱砸出来的。
再看四维图新,它的毛利率低,有没有行业共性呢?其实有。做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的供应商,卖的是技术,但也承担了大量研发成本。比如车规级芯片,成本压下来不容易。四维图新跟高通合作,推出“行泊一体”和“舱泊一体”的新品,但这些玩意研发起来动辄几亿、十几亿,周期还长。技术落地之前,毛利低是必然的。
如果再拉一圈同行对比就更有意思了。传统车企、新势力和外资品牌,谁的毛利率不受研发投入影响?特斯拉的毛利率在中国市场一直被压着,比它在美国和欧洲市场的表现低不少。原因很简单,中国市场竞争太卷了,价格战打到骨折,毛利率自然就下来了。新势力里,小鹏、蔚来的财务报表大家也都看过了吧?蔚来2023年毛利率只有个位数,小鹏亏损更严重,这些数据也说明了,整个行业都在经历类似的“毛利率魔咒”。
所以你说供应链企业是不是特别“惨”?其实也不是。它们看着毛利率低,是因为整个行业都在智能化转型。转型意味着高投入、低回报,这不是它们的问题,是行业的问题。
但有人可能会问,那它们是不是在“乱花钱”?烧了这么多研发,亏损这么多,是不是没活路了?这问题就得拆开看。供应链企业不是什么“乱花钱”,它们是在抓机会。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这些领域,现在是风口,国际车企和中国车企都在抢技术的高地。华为乾崑、Momenta这类公司为什么敢砸钱?因为它们知道,这不是“短线亏损”,而是“战略性投入”。如果把技术跑通了,把市场铺好了,未来的回报是巨大的。
再多说一句,供应链企业的投入还带来一个好处,就是和车企绑定更深了。比如四维图新和高通、大疆的合作,就是在搭建一个更紧密的生态。华为乾崑和广汽、深蓝这样的整车品牌站在一起发布新品,也是要让市场看到它们的合作深度。供应商和车企不再是传统的上下游关系,而是技术共创。这种绑定对供应商来说,是风险,也是机会。
最后总结一句,这事看着吓人,但拆开来看,其实没那么离谱。供应链企业毛利率低、研发投入大,是行业转型期的正常现象。它们不是瞎折腾,而是在抓未来的机会。对我们来说,盯这些企业,不是光看毛利率、亏损这些表面数字,而是看它们的技术进展和市场布局。毛利率低不是问题,关键看它们能不能在卷到不行的市场里站稳脚跟,形成自己的护城河。
听着还是有点心惊肉跳吧?但别太慌,汽车产业链的转型,从来不是一条平坦的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