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晚,吉利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范峻毅在媒体沟通会上抛出一组震撼数据:银河品牌成立两年累计销量近100万辆,今年前4个月销量达36万辆,全年目标直指百万辆。这一增速不仅刷新了传统车企转型新能源的纪录,更让吉利成为冲击头部新能源阵营的“黑马”。然而,在光鲜数据背后,银河品牌正面临产品布局、供应链整合与渠道下沉的多重挑战。
从“追赶者”到“领跑者”:价格战下的价值博弈
银河品牌的爆发,始于精准的市场卡位。2023年品牌发布时,吉利将主战场锁定10万-20万元主流新能源市场,以“高质优价”策略避开比亚迪、特斯拉的锋芒。2024年《台州宣言》后,吉利整合几何品牌资源,银河产品矩阵迅速扩容至8款车型,覆盖轿车、SUV及高端MPV,形成“混动+纯电”双线攻势。
今年推出的银河星耀8(B+级插混轿车)以11.58万-15.58万元的定价,将矛头直指比亚迪汉DM-i(16.58万起)。范峻毅强调:“这不是价格战,而是市场定价法。”通过供应链优化与技术降本,银河将原本高端车型的配置下放至主流区间,例如全系标配“千里浩瀚”智驾系统、神盾电池安全技术等。然而,低价策略也引发争议——部分用户质疑其“以价换量”可能损害品牌溢价能力。
整合与阵痛:《台州宣言》下的协同与冲突
吉利控股集团的《台州宣言》是银河崛起的关键推手。2024年9月,吉利宣布聚焦汽车主业,整合几何、翼真等子品牌,形成“大吉利”体系。几何的并入为银河带来近10万辆年销量的增量,但也暴露了内部矛盾:原几何团队主打“极致性价比”,与银河“智能精品车”定位冲突,导致研发资源分散、技术路线对立。
供应链协同难题同样突出。浩瀚架构与雷神混动系统的兼容性问题延长了部分车型交付周期,而Flyme Auto系统与极氪OS的生态割裂,削弱了用户跨设备互联体验。更严峻的是,银河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技术路径仍陷“分层覆盖”困境,数据规模仅为比亚迪的1/3,城市NOA功能仅覆盖6个城市。
渠道分网:油电“双线作战”的底层逻辑
尽管吉利提出“回归一个吉利”,但燃油车与新能源渠道仍坚持分网。范峻毅解释:“用户群体不同,进店场景差异大。”目前银河已建成997家门店(含在建176家),计划年底前突破1200家,重点下沉至2-5线城市。这一策略与极氪、领克的直营模式形成鲜明对比,但也面临渠道管理压力——部分三四线城市经销商服务标准参差不齐,影响高端车型(如翼真L380)的用户体验。
百万目标倒计时:补齐短板的关键战役
要实现百万销量,银河需突破三大瓶颈:
1. 产品矩阵补全:当前缺乏中大型SUV等重磅车型,2025年计划推出的4款新车将填补空白;
2. 供应链韧性提升:自研神盾金砖电池、雷神EM-i混动系统需进一步降本增效;
3. 智能化突围:加速落地“千里浩瀚”高阶智驾,缩小与头部品牌的体验差距。
市场分析师指出,银河的激进扩张可能引发“左右手互搏”——极氪001与银河E8在20万-30万市场客群重叠率达42%,而翼真L380与极氪009的高端MPV用户重合率高达67%。如何平衡内部资源、避免内耗,将是吉利新能源战略能否落地的关键。
吉利银河的百万征程,既是传统车企转型的缩影,也是中国新能源市场“内卷”加剧的见证。在价格战与技术战中,吉利能否以“高价值平权”重塑市场格局,答案或许藏在接下来的产品迭代与生态构建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