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市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震荡。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国产自主品牌的强势突围,让整个行业竞争愈发白热化。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突破40%,比亚迪、理想等品牌销量持续飙升,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曾经耳熟能详的汽车品牌却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逐渐掉队,陷入生存危机。不出3年,这8大汽车品牌极有可能退出中国市场,消费者在购车时一定要擦亮眼睛,注意避开。
一、斯柯达:德系光环褪去,夹缝中难求生
斯柯达曾凭借“德系品质+亲民价格”的标签,在中国市场风光一时。2016年,其年销量突破30万辆,大众甚至专门为其成立事业部。然而,如今的斯柯达却江河日下。2023年,其在中国市场月均销量仅2000台左右,几乎被市场遗忘。
究其原因,斯柯达虽依托大众技术,但在产品定位上十分尴尬。作为“廉价大众”,其性价比不及捷达,与自主品牌相比也毫无优势。而且在大众集团内部,斯柯达产品更新优先级较低,电气化转型严重滞后。面对国产车的崛起和大众车型的降价,斯柯达的市场空间被不断挤压。如果未来不能及时调整战略,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退出中国市场或许只是时间问题。一旦品牌撤离,消费者将面临维修保养成本增加、零部件供应不足等诸多问题,购车时务必谨慎考虑。
二、马自达:固执坚守,难敌市场变革浪潮
马自达以独特的操控性能和“转子情怀”吸引了一批忠实粉丝。但在销量数据面前,这份情怀显得有些单薄。2022年,马自达在华销量仅10.8万辆,同比暴跌超40%;2023年前两个季度,销量更是只有3.22万辆,同比下滑50% 。即便一汽马自达与长安马自达合并,也未能扭转销量颓势。
马自达的困境源于其对市场趋势的误判。在新能源汽车飞速发展的当下,马自达依然固执地坚守燃油车领域,新能源产品布局严重不足。同时,其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缓慢,销售网络不断收缩。尽管推出了CX-50行也等新车型,但缺乏足够的竞争力。对于消费者来说,购买马自达车型,不仅要面临续航焦虑,还可能在未来遭遇品牌退出后,售后服务无保障的难题。
三、DS:定位模糊,豪华梦碎中国市场
DS进入中国市场已有十余年,虽一直标榜“法系豪华”,但始终未能得到消费者认可。自2012年入华以来,DS销量长期低迷,即便在表现最好的2014年和2015年,年销量也仅2万余台。到了2023年,其月均销量更是低至几十台,几乎被边缘化。
DS失败的关键在于定位模糊。在消费者心中,“法系豪华”缺乏足够的品牌溢价能力,与BBA等传统豪华品牌相比差距明显,又无法与性价比更高的普通合资品牌竞争。而且,DS在营销和服务方面也存在诸多不足。如果未来不能明确自身定位,做出实质性改变,退出中国市场将不可避免。消费者购买DS车型,不仅可能面临车辆贬值快的问题,还可能在后期维修保养时遇到困难。
四、英菲尼迪:豪华不再,逐渐被市场抛弃
英菲尼迪作为日产旗下的豪华品牌,近年来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令人失望。2022年,其全年销量仅13478辆,同比暴跌46.04%,上个月销量更是只有409台。为了生存,英菲尼迪于2022年并入东风日产,但这一举措并未带来销量的好转。
英菲尼迪的衰落源于产品力和品牌力的双重缺失。其产品更新换代缓慢,主销车型多年不换代,技术老旧。同时,CVT变速箱故障率高、可靠性差等问题频发,严重影响了品牌口碑。在竞争激烈的豪华车市场,英菲尼迪已逐渐失去竞争力。对于消费者而言,购买英菲尼迪车型,不仅难以享受到豪华车应有的品质和服务,还可能面临高昂的维修成本和车辆贬值风险。
五、Jeep:越野神话破灭,销量一落千丈
Jeep曾是SUV领域的代名词,凭借强大的越野性能在中国市场拥有众多粉丝。然而,近年来Jeep的质量问题频发,品牌形象严重受损。2023年3月,广汽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有限公司产销量仅有1辆,4月更是归零。要知道,2017年Jeep全年总销量还有22.33万辆,短短几年便从巅峰跌落谷底。
Jeep的失败在于其质量与定位的严重不符。过高的定价、糟糕的双离合变速箱、与名声不匹配的越野能力,让消费者逐渐失去信心。而且,在新能源和城市SUV兴起的背景下,Jeep未能及时转型。一旦Jeep退出中国市场,消费者购买的Jeep车型将面临维修保养困难、二手残值暴跌等问题,购车时一定要慎重。
六、三菱:技术滞后,昔日辉煌不再
三菱汽车在上世纪90年代曾在中国市场风光无限,但如今却风光不再。2023年4月,广汽三菱单月销量仅1002台,同比下滑62.11%;1 - 4月累计销量为10441台,同比下滑47.81%。
三菱衰落的根源在于技术更新缓慢。在竞争对手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产品的同时,三菱却一直吃老本,未能跟上汽车产业升级的步伐。而且,三菱对中国市场不够重视,车型更新换代迟缓,产品阵容单薄。目前,广汽三菱仅有几款燃油车和少量新能源车型,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购买三菱车型,消费者可能面临车辆技术落后、保值率低等问题,未来品牌退出后,售后保障也将成为大难题。
七、起亚:债务缠身,品牌力持续下滑
起亚曾在中国市场创造过辉煌,2016年销量超过65万台。但从2017年开始,其销量一路下滑,2022年销量仅剩9.4万台 。2025年上半年,起亚累计批发和零售销量分别只有5.22万和2.77万台,还面临着资不抵债的困境,截至2023年3月31日,悦达起亚资产负债率高达127.1%。
起亚在中国市场失利的原因主要是品牌力下滑、产品定位低端以及电动化进程缓慢。虽然起亚发布了新品牌战略,但在竞争激烈的中国汽车市场,想要扭转局面难度极大。对于消费者来说,购买起亚车型,不仅要担心车辆的质量和性能,还要考虑品牌退出后,自己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保障。
八、讴歌:定位失误,高端梦在中国破碎
讴歌是本田旗下的高端品牌,2006年进入中国市场。2017年是其销量巅峰,全年卖出16348辆汽车,但此后便一路下滑。2023年4月,讴歌正式停产。2025年1 - 6月,讴歌在华累计销量仅1000辆,月均不到200辆。
讴歌在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品牌定位不准和定价过高。其品牌力在中国市场严重不足,logo与长安相似,难以给消费者留下高端的印象。而且,相比同级别竞争对手,讴歌车型价格缺乏竞争力。购买讴歌车型,消费者不仅要承受较高的购车成本,还要面临车辆贬值快、售后网点少等问题。
汽车市场的竞争就是如此残酷,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以上这8大汽车品牌,由于各种原因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未来3年极有可能退出中国市场。对于消费者来说,购车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一定要谨慎选择,尽量避开这些存在风险的品牌,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希望这些品牌能够及时调整战略,实现转型自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