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岳新锐跑了1027公里才加油,车主算完账发现比坐地铁还便宜0.14元,这台德系SUV把日系油耗神话彻底撕碎了
上海到厦门,一箱油直接干到底。表显续航还剩83公里的时候,直播间已经炸了——十四万人盯着油表看了一整天,弹幕全在问同一个问题:这真是台德系车?
说实话,头些年听到有人说大众省油,我都当笑话听。但最近几个月接触下来,有些事儿确实变了。北京大环线那次测试印象特别深,空调开着、车里坐满人,定速120跑了十公里,油耗表跳出3.9升。副驾那哥们儿掏出计算器按了半天,说这一公里两毛九,比他每天地铁加共享单车还便宜。
这事儿要搁以前,我肯定觉得是表显虚标。但后来翻小熊油耗的数据,三十多万公里的众测里程摆在那儿,平均7.17升。对比一下,同排量那些日系选手基本都在8升往上走。有个成都车主在群里晒油费账单,说每周一加满200块钱,周五下班油表还剩两格——这种通勤强度,搁其他车上早该中途补给了。
技术这块儿我不太懂那些专业术语,但听工程师朋友解释过几句。好像是涡轮和变速箱配合得比较紧凑,发动机大部分时间都待在一个挺舒服的转速区间,该出力的时候不含糊,该省着点的时候也不客气。马力机上测出来轮上功率能到80%,这个数字在同级别里算是挺实诚的——毕竟有些车官方说得天花乱坠,真上了轮子就露馅。
去年冬天北京下大雪那次,在怀柔山路上遇到个陡坡。当时路面全是冰碴子,我踩油门心里还有点虚,结果车轮一点没打滑就上去了。后来才知道这套四驱系统平时基本不介入,遇到状况半秒之内就能把动力分配过去。关键是雪天跑下来,油耗也就比平时多了零点几升,这点儿我是真没想到。
空间这事儿挺玄乎。车长才四米三多点,但后排膝部空间能给到六百毫米。上次周末带家里人去露营,后排座椅放平能塞进去一张一米八的充气床垫,我家那条金毛在上面打滚都不觉得挤。有朋友开锋兰达过来搭帐篷,看见我车后备厢塞的东西直摇头——他那车光婴儿车和行李箱就快满了。
最让我意外的是保值这块儿。有个车友2022年买的车,开了三年想换新能源,到二手市场问了一圈,报价只比新车低五万多点。现在这个市场环境,能有这个残值确实少见。听说是因为配件便宜、维修方便,而且没装那个颗粒捕捉器,二手车商收的时候不担心后期麻烦。
说到颗粒捕捉器,这个我得多说两句。之前开过带这玩意儿的车,高速跑着跑着突然开始再生,后排座椅烤得人坐不住。这车直接把那套东西省了,排放标准照样过,具体怎么做到的我也没深究,反正实际体验确实清爽很多。
变速箱这个话题比较敏感。双离合在堵车时候的表现,以前确实挺让人头疼。但最近这代好像做了些改动,我在南北高架上蠕行了一个多小时,副驾那位全程在化妆,眉笔都没画歪。倒是隔壁车道那台日系SUV走走停停,能明显感觉到一顿一顿的。
冬天冷启动这事儿,北方朋友可能更有感触。去年在黑河那边出差,零下三十度的早上,车在户外停了一宿。早上按下点火键,一秒多就着了,空调半分钟就开始吹热风。同行那台日系车试了三次才打着,司机冻得够呛。这种细节在南方可能不太明显,但对于经常在东北跑的人来说,或许挺重要的。
算经济账这事儿,每个人标准不一样。按一年两万公里算,加92号油,单公里成本大概四毛三。如果对比那些要喝95号粮食的对手,一年下来能省出小几千块钱。这钱说多不多,但对于每天通勤的人来说,积少成多也是笔不小的数目。
现在市场上选择太多,各家都有各家的优势。有人看重品牌,有人在乎配置,有人就是喜欢某个设计细节。这台车适不适合你,还得看自己的实际需求。只是从这段时间接触下来的感受,它在油耗和实用性之间找到的平衡点,确实有点儿意思。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