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的一番言论,再度将汽车行业的潜在危机拉到公众视野之中。他直言,部分二手车如今贬值严重,价格堪比废铁,背后凸显的是行业淘汰赛带来的连锁反应,尤其是新能源 “僵尸车” 难题,正逐步浮出水面,亟待解决。
在日前的行业交流中,魏建军谈及当下车市现状时表示,随着众多品牌在激烈竞争中败下阵来,其旗下二手车价值一落千丈。“一些倒闭品牌的二手车,基本跟废铁价没两样,而且车主想维修都找不到地方。” 他强调,这种现象不仅是个别品牌的问题,更是整个行业生态变化的缩影。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更新换代速度也在不断加快。新车型、新技术层出不穷,使得老款车型迅速贬值。威马、高合等品牌的退场,便是典型例子。这些品牌倒下后,其二手车面临 “三无” 困境:配件无处可寻、维修技术无人掌握、售后渠道全部崩塌。据相关数据显示,此类二手车残值率急剧下滑,有些甚至不足原价的 10%,而电池维修成本却高得惊人,达到残值的 120%。
更令人担忧的是,车企将硬件作为 “服务入口” 的做法,让消费者的权益保障大打折扣。有高合车主反映,因云端账号被注销,车辆原本具备的 “L3” 自动驾驶功能无法使用,车辆残值也从 28 万元瞬间暴跌至 2.3 万元,缩水幅度令人咋舌。
这类 “烂尾车” 大量出现,已然引发城市治理难题。在深圳,首个新能源 “僵尸车坟场” 已然现身,300 多辆废弃电动车长期占据公共空间。这些车辆不仅处理难度大、成本高,车上搭载的 2000 吨锂电池,还存在环境污染风险,宝贵的土地资源也因此被白白浪费,而后续治理成本,最终大概率将由社会大众共同承担。
针对车企间如火如荼的价格战,魏建军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认为,过度降价极有可能引发产品质量下滑,最终让消费者为质量问题埋单。并且,频繁降价对早期购车用户极不公平,是对他们的一种 “背叛”。企业不应以牺牲产品安全性和长远发展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市场份额。
魏建军对行业淘汰赛的深刻洞察,归根结底是对 “企业责任闭环” 的强烈呼吁。汽车并非快消品,品牌的退出,绝不应该成为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终点。他的这些观点,无疑给整个汽车产业链敲响了警钟:在追求市场扩张与技术创新时,如何保障消费者权益、建立完善的配套体系、避免 “僵尸车” 泛滥,是全行业必须正视且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