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启停这玩意儿,说白了吧,就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等个红灯,发动机“噗”一下熄火,那滋味,如同被人掐了一下脖子,憋得慌。
你说它省油吧,那点油钱,还不够换个起动机的。
前阵子刷到个消息,美国环保署那边的头头也撂挑子了,嚷嚷着要废了新车标配的自动启停。
嚯,这下可捅了马蜂窝,评论区瞬间沸反盈天,老美也苦“启停”久矣。
看来,天下苦“启停”者,非我一人也。
坦白讲,自动启停刚冒头那阵,我还觉得挺新鲜,毕竟谁不想为“蓝天保卫战”添砖加瓦呢?
可真用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尤其赶上三伏天,车里空调铆足了劲儿地吹冷风,一脚刹车踩下去,发动机歇菜,空调也跟着撂挑子,热浪像海啸一样扑过来,瞬间感觉自己置身于桑拿房。
当然,也有拥趸觉得自动启停能抠出点油水。
但咱得算笔明账啊!
就拿我那辆老伙计来说,就算自动启停每次都尽职尽责,一年下来,顶天省个百八十块的油费。
可与此同时,起动机和电瓶的折损却是肉眼可见的。
我一铁哥们儿,他的座驾就是因为频繁启停,导致起动机提前“光荣退休”,换一个就得大出血。
这么一盘算,这买卖怎么都不划算。
所以说,自动启停这货,到底是在为谁摇旗呐喊?
真的是为了绿色出行?
还是车企为了糊弄排放指标,整出来的“障眼法”?
说起来,车企也难啊!
现在的排放法规就像紧箍咒,他们不得不挖空心思,在犄角旮旯里抠细节,才能勉强达标。
自动启停,就是他们“抠细节”的产物。
不过,广大车主也不是任人摆布的提线木偶。
大家心知肚明,自动启停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提升驾驶体验,而是为了让车企的排放报告更好看。
所以,不少人提车后的头等大事,就是千方百计地把自动启停“咔嚓”掉,最好是永绝后患。
这足以说明,这功能有多么不受待见。
与惯常认知相悖的是,自动启停并非一无是处。
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譬如长时间的交通拥堵,它确实能起到降低油耗和尾气排放的作用。
然而,它的弊端同样不容忽视,那就是影响驾驶的流畅性,增加车辆的维护成本。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将自动启停与环保画等号时,是否忽略了用户体验的权重?
科技进步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润物无声地提升生活品质,而不是画蛇添足地制造额外的困扰。
依我看,美国这次打算废掉自动启停,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它警醒我们,环保不应成为牺牲用户体验的遮羞布。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棒子把自动启停打死。
毕竟,每个人的用车习惯和诉求千差万别。
或许真有人觉得这功能实用性爆棚。
但关键在于,车企务必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而非强买强卖。
正如智能手机不再强制预装流氓软件一样,汽车也应该赋予车主更多的自主权。
你可以搭载自动启停,但别擅自开启,让车主自行抉择是否启用。
这很难做到吗?
归根结底,科技的演进,理应是为了使生活更臻于至善,而不是徒增烦恼。
自动启停,本意是为了节油减排,却衍生出更多的问题。
这就好比,本想对症下药,结果却适得其反。
这样的“伪智能”,还是敬而远之为妙。
正如开篇所言,自动启停就像香菜,有人趋之若鹜,有人避之不及。
但关键在于,不能强迫别人下咽。
车企理应将选择权交付于用户,而非一味地追逐排放数据。
要知道,顾客才是衣食父母,不是吗?
自动启停这档子事儿,终究还是要回归到“以人为本”的本位上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