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9日,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退坡进入倒计时的关键节点,smart品牌宣布推出“全系跨年购置税补贴方案”。
方案规定,即日起至11月30日前支付定金的用户,若因厂家生产或物流延迟导致车辆在2026年1月1日后开票,smart将全额承担购置税差额,单车最高补贴1.5万元。 这一举措直接针对消费者面临的“跨年交付可能多花钱”的实际问题。
2026年1月1日起,执行多年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政策将调整为减半征收,最高减征额度也从3万元降至1.5万元。
这一政策变化意味着,明年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成本将直接增加。
对于已经下单但可能跨年交付的车辆,消费者原本需要承担因交付延迟产生的额外购置税费用。
smart的补贴方案覆盖了其全系车型,包括1、3、5纯电版以及5 EHD超级电混动车型。 方案明确,补贴触发条件仅限于“非用户原因”导致的交付延迟,如厂家生产排期、物流运输等问题。 补贴将通过购车尾款直接减免的方式兑现,确保用户能够切实享受到优惠。
smart并非唯一推出此类政策的品牌。
截至10月31日,已有包括小米汽车、理想汽车、坦克在内的共16家车企推出了类似的“跨年购置税补贴方案”。
这些车企的补贴方案多有共同特点,多数要求用户在2025年11月30日前完成锁单或支付定金,补贴方式也多为购车尾款减免,最高补贴金额普遍不超过1.5万元。
车企纷纷推出“兜底”政策,一方面是为了消除消费者的购车顾虑,另一方面也是为年底冲量蓄力,打好2025年的“收官战”。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许海东认为,购置税政策调整的刺激对年底新能源汽车销量有一定的拉动作用。 他判断,2025年全年中国汽车市场销量超过3400万辆“几乎没有悬念”。
smart品牌将其目标用户群体称为“密友”,并强调“新奢”从不只关乎产品质感,更在于对用户需求的细致洞察。
此次针对购置税退坡推出的补贴方案,是品牌“以用户为中心”理念的一次具体实践,旨在解决消费者在政策过渡期面临的现实焦虑。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此类直接让利消费者的政策,也成为品牌争取市场份额的策略之一。
根据《中国经营报》记者的观察,多家新能源汽车品牌的销售门店已将购置税“兜底”政策作为重要的销售话术,引导有意向的消费者锁单。 有销售人员表示,政策发布后,门店的人流量有所增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