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汽车,启动去中国化调整,要求清理供应链中全部来自中国的零部件
11月12日,一条有关通用汽车的新动作在圈子里炸开了锅,路透社曝出这家美国老牌车企要动真格,逐步把供应链里的中国产原材料和零部件都“请出去”。有些合作多年的供应商,被点名得在2027年前彻底断绝跟中国采购的关系,这节奏听着不紧不慢,其实背后水深。
表面上看,是企业自己搞战略升级。可谁都明白,这场“去中国化”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自打特朗普政府又开始玩起关税大棒,美国对进口汽车及相关零部件直接加码到25%那年——再叠加之前301调查那些花样,现在只要是贴着“中国制造”的配件进美国市场,平均税率能飙到70%以上。这刀砍得够狠,一下子就让成本压力全压到了整车厂头上。
说到底,“安全”两个字成了最方便的挡箭牌。有意思的是,美国每年高达2389.2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全甩给海外供货商和全球分工,还硬生生把进口比例高说成威胁国家安全。行政手段逼着选边站队,企业敢怒不敢言,只能照办。
其实早在2024年底时,有些风声已经传到部分一级供应商耳朵里,那会儿通用就私下提过一句:“以后少买点中国货吧。”不过等政策真正落地,是因为新一轮关税突然来了个暴击,加速了一切变局。公司CEO玛丽・博拉三季度电话会议时干脆摊牌:拼命往本土挪,不留余地;而全球采购副总裁希尔潘・阿明话更直,说现在根本不能单靠低价思维找货源了——担心断供、怕被卡脖子的焦虑溢于言表。
但回头看看现实,这事哪有那么简单?几十年攒起来的一张网,不是一朝一夕想剪就能剪掉。在行业里混久的人都懂这个道理,就像美国设备制造商协会科林・肖吐槽:“二三十年堆出来的网络,让你几年内换人做梦呢?”这句带刺的话,很扎心,但也很实诚。
先别说全产业链多复杂,仅仅一个车型需要多少种配套大家未必清楚,上千种小零件层层嵌套,从一级做到三级甚至更远。不夸张地讲,中国光是在照明系统、模具、电子这些领域就是王者级存在,比如新能源汽车关键环节——高压连接系统精密组件,全球六成都产自国内。这类核心优势短期根本没法替代,即便一级厂停买,也拦不住二级厂为省钱继续偷偷从国内拿料,更别指望整车企业查得到底线在哪儿。
价格战也绕不开。很多时候有人以为只是人工便宜,但实际上,比拼的是整个产业集群协作效率。一颗不起眼的小芯片或者电感器,在长三角48小时内可以完成设计-生产-检测-物流闭环,这速度和规模其他地方根本比不了。所以每次听外界喊什么转移基地,都觉得太天真。如果真能随便找个替补,各国巨头还费劲巴拉跑来抢订单?
再看所谓墨西哥、“东南亚方案”,结果也是漏洞百出。今年数据摆在那里:墨西哥进口14%的汽车零部件直接来自中国,其中芯片依赖度超过九成。“表面脱钩”,实际绕路罢了,中国产品轻松借第三国身份重新杀回北美市场。这操作怎么看怎么像演戏,把标签换掉,本质没改一点点。
合资板块同样充满矛盾。比如上汽通用向来主打“哪里造车从哪里采配”,反向出口车型还是大量装载中国产元器件。但这一现象并没有引发更多公开讨论,因为执行难题摆在那里,再严格的新规也抵不过现实利益盘算。有同行调侃这种目标叫“政治正确KPI”,业内没人信真的能按计划切割干净,多数人都是骑墙观望,看谁先顶不住压力认输罢了。
接下来,就是各种灰色玩法浮出水面。“墨西哥跳板”模式悄然流行:中国生产核心元器件,用船运送到墨西哥组装好,然后堂而皇之贴上北美标准进入美国市场。《美墨加协定》虽然规定区域价值含量需达到75%,但聪明人总有办法钻空子。例如宁德时代索诺拉州工厂专门为通用电动车型供货,看似完全符合法律框架,可里面所有关键材料与设备还是清一色“中国造”。
宁波拓普集团玩得更溜,在蒙特雷设立铝合金底盘生产线,也是从国内批量购入原料,加工完毕顺利躲开25%惩罚性关税,总体成本还能降将近20%。如果仔细扒一下账目,会发现类似案例遍布各大跨国龙头之间。据统计,中国去年已占据墨西哥43.2%的芯片份额,仅出口额就冲破83亿美元,而整体来看,中国产品渗透率翻涨6倍有余。同一年,美方部门默默摸排之后发现:如今出口至美国车辆,每四美元价值中,有一块钱归功于“中国力量”。
所以嘴上喊“去中国化”,行动却只能不断优化包装方式。从某种意义来说,这是商业逻辑与政策口号间无解博弈的一幕喜剧。一边是官方推力催促选边站队,一边离不开多年磨合出的成熟体系,两股力量扯皮僵持,没有赢家只有妥协。当分析师们坦言,“身份换汤不换药”,“北美制造”的壳下依旧藏着熟悉身影,其实正戳中了当今全球产业错综交织的大麻烦点,也让外行人终于见识到了国际分工暗流涌动中的真实温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