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今天来聊个大伙儿都关心的事儿,就是换车。
现在马路上的绿牌车是越来越多了,可真轮到自己要掏钱买的时候,很多人心里就开始打鼓,尤其是对那种一点油都不能加的纯电动车,总觉得心里没底。
是不是很多人都听过这么一些说法:纯电车跑不远,万一在高速上没电了,那不就得叫拖车,多丢人啊;那块大电池听说金贵得很,用个几年就不行了,换一下的钱都够再买半辆车了;还有车里头那些大屏幕、语音控制,花里胡哨的,开车嘛,还是自己手握方向盘最踏实。
因为这些担心,不少朋友在换车的时候,就先选了能加油也能充电的插电混动或者增程式汽车,想着这样能有个过渡,心里踏实点。
但有意思的现象出现了,很多开了几年插电混动或者增程车,后来又换成纯电动车的车主,回过头来看才发现,以前那些让自己辗转反侧的担忧,现在看来,有很大一部分真是自己想多了,或者说是被一些没怎么深入体验过纯电车的朋友们给“科普”偏了。
事实的真相,可能跟咱们脑子里根深蒂固的印象,已经有了天壤之别。
首先,咱们就来说说这个最让人头疼的“里程焦虑”和充电问题。
一提到纯电车,很多人脑海里第一个蹦出来的词就是这个。
担心出门不方便,特别是跑长途,生怕充电桩找不到,或者找到了也得排长队,远不如加油站来得痛快。
这个想法在几年前,确实是有道理的。
但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咱们先得认清一个事实,根据一些交通数据分析,我们绝大多数普通家庭用车,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都是在城市里进行短途通勤。
想想看,你每天的开车轨迹,是不是基本上就是家到公司两点一线,外加接送孩子、周末去个超市或者商场?
这些路程加起来,一天能超过一百公里的都算是少数。
而现在市面上主流的纯电动车,标称的续航里程普遍都在五六百公里,就算实际使用打个八折,跑个四百多公里也是轻轻松松。
对于日常通勤来说,这续航能力完全是绰绰有余。
如果家里能安个充电桩,那体验就更好了,每天回家把充电枪一插,就跟给手机充电一样,第二天一早又是满电状态,电费还比油费便宜一大截,这种便利和经济性,是燃油车给不了的。
那肯定有人要问,总有需要跑长途的时候吧?
逢年过节回老家,或者自驾游,这怎么办?
这恰恰是体现咱们国家“基建狂魔”实力的地方。
截至2023年底,全国的公共充电桩加上私人充电桩,总数量已经突破了850万个。
尤其是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的覆盖率已经非常高了。
国家电网冲在前面,像蔚来、理想、小鹏、华为问界这些国内车企,也都在拼了命地自建超充站和换电站网络。
现在你开纯电车上高速,基本上每隔一两个服务区,就能找到充电的地方。
很多车辆的导航系统都非常智能,你设定好目的地,它会自动帮你规划好沿途的充电站,甚至还能显示哪个充电桩是空闲的,功率有多大。
所以,现在开纯电车跑长途,已经不再是一场需要精确计算和赌运气的冒险,而更像是一种新的习惯养成。
你不再需要等到电量见底才慌忙找桩,而是可以从容地规划,比如开个两三百公里,正好在服务区停下来休息二十分钟,喝杯咖啡、上个厕所的工夫,车子就能补能到百分之八十以上,足够你再跑两三个小时。
那种被困在路上的可能性,在今天这个充电网络日益完善的中国,已经变得微乎其微了。
接着,咱们再来聊聊电池这个“心头大患”。
“买车便宜换电贵”的说法流传很广,让很多人觉得电动车的电池就是个定时炸弹,用不了几年性能就大幅衰减,到时候换电池的费用简直是天价。
因此,很多人觉得买个插混或者增程车更保险,电池小,就算坏了,大不了当油车开。
实际上,这个观念也需要更新了。
首先,现在的动力电池技术,特别是以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已经做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比如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安全性极高,连最严苛的针刺实验都能通过,不起火不爆炸。
而且,国家对于新能源车的核心部件“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有强制的质保要求,至少是8年或12万公里。
很多负责任的车企,给出的承诺远超于此,比如提供首任车主三电终身质保。
这意味着,在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只要你的车没出过严重的碰撞事故,电池本身在车辆的整个使用周期内,基本是不太可能出现严重故障的。
更有意思的是,纯电动车由于电池容量大,日常使用往往是浅充浅放,这对延长电池寿命是很有好处的。
反倒是那些插电混动车,因为电池小,车主为了省油会频繁地将电池电量用尽再充满,这种深度充放电的次数多了,对电池的损耗理论上会更大。
而且,一旦插混或增程车的电池真的出了问题,车辆的行驶品质和油耗表现都会大打折扣,同样需要维修,并非像想象中那样“无所谓”。
所以,对于电池的担忧,在如今技术进步和政策保障的双重作用下,已经大大缓解了。
最后,我们谈谈智能化这个事。
很多开惯了传统燃油车的朋友,对于新能源车里的大屏幕、语音助手和各种驾驶辅助功能,总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觉得这些都是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开车还是得靠自己,手动操作才有感觉。
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但也很容易让人错过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和安全。
当你真正坐进一台现代化的纯电动车里,你会发现,智能化体验已经非常人性化了。
比如,大夏天上车前,可以通过手机APP提前打开空调,一进车内就凉爽舒适;开车途中想调节温度、切换歌曲或者设置导航,只需要动动嘴,说一句“你好,某某”,车辆就能精准执行,双手不用离开方向盘,视线也无需偏离前方道路,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安全提升。
尤其要说的是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很多人一听这个就觉得不靠谱。
但实际上,目前主流车企搭载的高速导航辅助驾驶功能(NOA),已经非常成熟和好用了。
它不是让你完全撒手不管,而更像一个技术高超、永不疲劳的副驾驶。
在高速公路上开启这个功能后,车辆能自动保持在车道内行驶,根据前车速度自动加减速,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能自主判断并完成变道超车、进出匝道等操作。
对于需要开几百公里长途的人来说,这个功能可以极大地减轻身体和精神上的疲劳,让整个旅途变得轻松安全许多。
现在,就连十万级别的国产车,都开始配备相当好用的高速辅助驾驶了。
很多用惯了的车主,现在都是一过收费站就迫不及待地开启这个功能,甚至开始期盼功能更强大的城市NOA能够早日普及。
时代在进步,我们的用车观念也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很多曾经的担忧,在亲身体验之后,往往会发现,不过是自己吓自己,或者是被过去的旧闻所误导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