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要是您想买辆中级轿车,去汽车市场里逛一圈,很可能会听到销售热情地介绍福特蒙迪欧,说现在优惠力度特别大,有些配置的裸车价格已经降到了十二三万的水平。
乍一听,这价格确实挺有吸引力的,毕竟这可是一台车长将近五米、曾经也是风云一时的合资B级车。
但您要是多问一句这车卖得怎么样,可能就会发现一个有点尴尬的现实:这台车如今一个月的销量,也就三四千台。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
想当年,在五六年前,蒙迪欧可是月销轻松过万的明星车型,如今的销量连那时候的零头都不到,可以说是经历了断崖式的下跌。
这就让人纳闷了,一台在尺寸、动力、配置上看起来都相当不错的车,怎么就落到了今天这个地步?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是车本身不行了,还是现在的消费者口味变了?
咱们今天就来把这件事好好聊透彻。
平心而论,单从产品本身来看,新一代的福特蒙迪欧绝对算得上是拿出了诚意的。
它的外观设计非常大胆,很有未来感,特别是那个贯穿式的头灯,在路上一眼就能认出来。
车身尺寸更是它的一大卖点,接近五米的车长和快三米的轴距,让它在同级别里几乎没有对手。
您坐到后排去感受一下,那个空间宽敞得甚至有点奢侈,别说跟雅阁、凯美瑞比了,就是跟一些尺寸更大的车比也毫不逊色。
动力方面,福特也一向不吝啬,即便是入门版的1.5T发动机,也给你配上了190马力,比很多同级对手的低配车型要强劲不少,高配的2.0T发动机加上8AT变速箱,动力储备更是充沛,开起来很有劲儿。
坐进车里,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那块从主驾驶一直延伸到副驾驶的1.1米长大屏幕,科技感直接拉满,再加上L2级别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和B&O品牌音响,从硬件堆料的角度看,蒙迪欧几乎把能给的都给了。
按理说,这样一台有空间、有动力、有科技感的车,应该会受到市场的热烈欢迎才对,可现实却狠狠地泼了一盆冷水。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了呢?
第一个,也是最核心的问题,就出在价格上。
咱们老百姓买车,心里都有一本账,算的是真金白银。
蒙迪欧官方指导价不算高,现在终端还有两万多的优惠,听起来似乎很划算。
但是,买车不能只看自己,还得看对手。
就在蒙迪欧优惠两万多的时候,它的老对手们,比如本田雅阁、丰田凯美瑞,这些常年盘踞销量榜前列的日系车,终端优惠动不动就是三万、四万,甚至更多。
这么一来一回,人家优惠后的起步价格,反而比蒙迪欧还要便宜。
消费者在做选择的时候,逻辑很简单:花差不多的钱,甚至更少的钱,我能买到一个品牌认知度更高、市场口碑更稳定、未来保值率也更坚挺的雅阁或者凯美瑞,那我为什么还要考虑你蒙迪欧呢?
更别说,旁边还有个别克君威,直接把价格打到了十一万区间,用更低的门槛来抢客户,销量立马就反超了蒙迪欧。
这就很清楚地说明了一个道理:在今天这个竞争已经白热化的B级车市场,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非常高,“性价比”才是硬通货。
你的优惠力度如果跟不上大部队,就会被无情地抛弃。
其次,福特在产品线的规划上,似乎给消费者出了一道复杂的思考题。
燃油版分了1.5T和2.0T两种动力,这还不够,又硬是塞进来一个大马力混动和一个普通混动版本。
这样一来,整个车系浩浩荡荡十几个配置,别说普通消费者了,就是对车有点了解的人,看到这个阵势都得犯晕。
很多人可能在了解的过程中就被这种复杂性劝退了,心想“太麻烦了,还是去看看别的简单点的车吧”。
尤其是那个混动版,定位非常尴尬。
大家买混动车,图的是什么?
无非就是两点:要么是想通过超低的油耗省下日常开销,要么是在一些限牌城市,为了能拿到一张宝贵的绿色新能源牌照。
可蒙迪欧的混动呢?
说它省油吧,根据很多车主的实际反馈,它的油耗表现和1.5T的燃油版相比并没有拉开决定性的差距,但买车的价格却要贵上一大截,想靠省油把差价开回来,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说它有政策优势吧,它又属于油电混合,拿不到绿牌。
这样一来,它既不能满足追求极致省钱的用户,也无法解决限牌城市用户的刚需,成了一个两头不讨好的产品,纯粹是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难度。
最后,我们再来聊聊实际的用车感受,这恰恰是蒙迪欧另一个让人觉得不舒服的地方。
那块巨大的屏幕,看起来确实很震撼,但实际用起来却不那么美好。
系统的反应速度有点慢,有时候点一个功能要等一下才有反应,对于习惯了智能手机流畅体验的用户来说,这种卡顿感会很影响心情。
而且,为了追求所谓的简约设计,车内的实体按键被取消得七七八八,连调节空调温度和风量这种最常用的操作,都得在屏幕里找半天。
这对于驾驶员来说,不仅不方便,还分散了注意力,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特别是对一些年纪稍大的用户,学习成本很高。
再说说开起来的感受,蒙迪欧的底盘确实有美系车一贯的厚实感,过沟过坎很稳健,但一上了高速,风噪和胎噪就比较明显地传进车内,虽然比同价位的日系车可能要好一些,但和以安静舒适著称的别克君威、君越比起来,差距就出来了。
对于很多把B级车作为家庭用车的消费者来说,车内的静谧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标准。
这些看似细节的问题,累积起来就成了影响最终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
一个产品,光有好看的参数是不够的,实际用起来舒不舒心,才是留住用户的关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