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电动车,其实是个特别“祛魅”的事儿。
咱们总想聊点高大上的,什么智能座舱、人车交互,结果一出门,看着路口乌泱泱一片,外卖小哥们骑着各式各样的“战驴”呼啸而过,你才明白,这玩意儿的本质,就是一个国民级的、关于“最后一公里”的草根经济学样本。
什么十大品牌,说白了,就是在一场打了二十多年的巷战之后,幸存下来的十个军阀,各自占着一块山头,用不同的黑话,对着不同的人群吹牛批。
你看,这个市场超过90%的份额被这十来个玩家瓜分,这说明什么?
说明这已经不是一个靠小作坊攒个车架、装个电池就能混的时代了。
这是一场关于规模、渠道和成本控制的绞肉机战争。
消费者以为自己在做选择,其实不过是在几个幸存者划定好的势力范围里,找一个最顺眼的“人设”接盘而已。
咱们把这事儿拆开看,特别有意思。
这些所谓的品牌定位,本质上是对当代中国人几种典型生存状态的精准画像。
第一种,是“面子刚需型”用户。
雅迪当年一句“更高端”,简直是神来之笔。
它卖的不是车,是一种心理补偿。
你想想,在一线城市挤地铁挤到怀疑人生,好不容易回到三四线老家,开个四个轮子的又嫌堵、嫌贵,那整个两轮的“高端货”,就成了一种成本最低的、维系阶层体面的解决方案。
它的品牌溢价,就是你为“看起来混得还不错”这个标签付的税。
售后网点多?
那当然,交了保护费,总得享受点VIP待遇嘛。
这和买包买表一个逻辑,东西本身的功能可能差不多,但那个Logo能让你在街坊邻居面前,腰杆子硬那么一点点。
第二种,是“颜值即正义”的年轻群体,尤其是女性。
爱玛算是把这套玩明白了。
对于很多刚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电动车不是纯粹的交通工具,它是个人审美的延伸,是移动的“朋友圈背景墙”。
车子的配色是不是莫兰迪色系,车灯的造型够不够呆萌,比那电机功率大多少、续航多几公里重要多了。
这是一种“悦己消费”在交通工具上的投射。
你买的不是续航,是心情。
所以爱玛的门店总是搞得粉粉嫩嫩,让你感觉不是在买车,是在逛美妆店。
这套打法,逻辑上和泡泡玛特没什么区别,都是在贩卖一种情绪价值。
第三种,也是最硬核的一类,就是把电动车当“生产资料”的用户。
台铃、立马这些主打长续航和动力的,它们的用户画像清晰得不能再清晰了:外卖骑手、快递员、代驾司机。
对他们来说,时间就是金钱,续航就是生命线。
车子好不好看?
不重要。
智不智能?
没意义。
唯一的核心指标就是:充一次电能跑多远?
能不能多接两单?
这是一种极其残酷的投入产出比计算。
所以你会发现,这些品牌的宣传特别直给,动不动就“一次充电,跑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
这听着像吹牛批,但它精准地击中了这群“城市游牧民”的核心痛点。
他们的电动车,就是现代版的赤兔马,马不一定要帅,但一定要能日行千里。
第四种,是所谓的“科技尝鲜派”。
九号就是这个生态位的产物。
它本质上不是个传统的电动车企业,而是从平衡车领域降维打击过来的互联网公司。
它卖的也不是车,是一个“智能终端”。
你看它的用户,很多都是从科技圈、数码圈过来的。
他们对锂电池、智能解锁、App互联这些概念有天然的好感。
他们买九号,买的是一种“科技感”和“极客范儿”,是为了和楼下那些“油腻”的铅酸电池电动车划清界限。
这部分消费,带有强烈的身份认同色彩,本质上是在消费一种“我比你更懂”的优越感。
最后,是占据市场基本盘的“绝对实用主义者”。
金箭、小刀、五星钻豹这些品牌,就是这个群体的最佳写照。
他们构成了这个市场的沉默大多数。
你很少在市中心的高档写字楼下看到这些车,但它们遍布城乡结合部、广袤的乡镇和县城。
对于这些用户来说,车子就一个功能:能跑、耐用、能拉货。
所以你看五星钻豹,号称“乡镇市场王者”,主打一个皮实、载重强。
小刀的“航天动力”,你别管这技术是真是假,听着就带劲,有力量感。
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消费观:我花的每一分钱,都要听到响儿。
广告?
营销?
那都是虚的,不如隔壁老王说一句“这车耐用”来得实在。
所以你看,哪有什么最好的品牌?
不过是各个厂家,用尽浑身解数,给你我这样的草台班子成员,准备好的一套套“角色扮演”的道具。
你想扮演都市丽人,就去买高颜值的;想扮演成功人士,就去买有品牌溢价的;想扮演科技先锋,就去买能连手机App的;而大多数人,只是想扮演一个能安稳过日子的普通人,那就买个最耐用、最便宜的。
这里面最讽刺的“冷知识炸弹”是什么?
是整个行业真正的游戏规则改变者,可能不是任何一家造车厂,而是那些在街角默默布局的“换电柜”。
当电池可以像共享充电宝一样随取随用时,所谓的“长续航”神话就被瞬间祛魅了。
车和电分离,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这才是工业化思维的终极体现。
到那个时候,电动车本身会进一步回归它工具的本质,所有的品牌故事,都可能显得苍白无力。
说到底,我们精心挑选的坐骑,不过是我们在生活这个草台班子里,给自己选的一身最凑合的戏服罢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