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新闻,又提到理想要推i6了。也不知道这次他们怎么想的,居然敢把纯电动车的充电速度做得更快——充电10分钟,续航能到500公里(估算/体感不确定性较大,其实我还没试过这么快充过,但感觉这事如果真能做到,整行业可能要被颠覆)。
我刚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应急测试截图,是理想工程师留的,说明他们的快充测试还在优化中。这个快充5C听起来不算太新,但我记得类似的技术在别的品牌里,主要都在卡在电池热管理上。你说,充电快能不发烫?还是得像厨房里的煎锅一样,控制温度,否则续航反而会缩短。
今晚在车展现场,碰到一个销售朋友,他说:现在消费者最在意的,还是能不能快充、能不能少折腾。你看,快充不单是技术指标,更是直接和日常用车体验绑到一起的事,用户对比了几款车,觉得理想的电池快充速度算行得通的,不会像几年前那样,还得等半小时充满。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不确定理想用的这个5C磷酸铁锂是不是和特斯拉的铁锂快充模式一样,还是有点差异。像我猜测的,可能理想做了底层优化,把每分钟充电速率提得更高一点,才能短时间内让续航有显著拉长。
能不能打个比方?就像你给车装了个喷气式油门,能跑得快,但油箱小,得频繁加油。而理想的策略像是给油箱做大一些(电池容量),同时让加油的速度变快(快充),这样一结合,日常续航和充电难题都能多一些缓解。问题是,这款电池成本会不会比传统磷酸铁更贵点?我估算(体感/有限样本)大概多出10%-15%,也就是可能会让价格再上扬一丁点。
不过我得承认,整体造型延续了i8的风格,要说唯一的争议点——它虽然是SUV,但侧面看上去有点像MPV。这个设计到底是突破还是倒退?我总觉得,SUV要的是霸气,MPV要的是实用,理想的设计在中间模糊了界线。你觉得呢?其实SUV那么多年,从高大上变成萌萌哒,是不是也意味着市场上对身份认同感的需求变了?是我太敏感,还是行业都在摇摆不定?
说到这个差别,其实真在实操上体现得挺明显。比如说,宽度和轴距——新车长4950mm,宽1935mm,轴距3000mm。和同价位的蔚来ES6比,还差点,后者轴距大点,后排腿舒服些。理想的这个尺寸,平常进城停车还算方便,但空间怎么说呢,舒适度可能略逊一筹,尤其后排座椅如果不能调节到腿都抬高的角度。有个修理工跟我吐槽,问你觉得悬挂调校细腻么?我提醒他,别光看参数,实际体验才靠谱哎。
聊到技术,又不得不提到,理想这次的高压平台是真的用心。用800V系统,就像手机快充技术一样,从来都是个两面刃。快充让人觉得方便,但对电池的热管理要求极高,否则充多快就可能损多快。像之前我被问过,充电速率超过5C,是否对电池寿命有影响?我敢说,短期里其实影响不大,但持续高速充,可能会让电池老化得快一点。
其实我还在琢磨,理想是不是在平衡这个事。毕竟,车企都喜欢搞极限——比如说,最大功率,最大续航,但好多都是在试验场验证完的极致版本。普通用户其实不用非得追求漂移140kW的动力或极速充电,但快充技术,像个魔咒,让人既期待又畏惧。
我问了个朋友:如果这款车卖得好,之后能不能出现价格回落?他说:当然可以吧,谁都想低成本制造出来,市场竞争总在角逐。心里还在想,这叫产业链游戏吧。供应链上的钢材、芯片、材料,每个环节都像拼拼图。理想能做出这速度的快充,也得感谢供应链的拼搏。集成越复杂,出错概率也就变高——就像我家厨房的料理机,越多微调,越容易出偏差。
突然想到,理想对外还强调新能源的未来,可我自己觉得,纯电车还是得等个某天——比如说基础设施真正铺开了、快充站像便利店一样多了,才能让这个技术变得普及。我还挺奇怪的,为什么有人始终觉得快充一多,电池就会坏得更快。其实像我理解,关键还是管理策略:短时间高电流冲击,难免会热涨冷缩,但只要智能化温控跟得上,影响也能降到最低。
说到这我突然想起有个小问题:理想为什么这么坚持磷酸铁锂?除了成本之外,难不成是出于安全的考虑?还是说,他们觉得铁锂在快充技术上更有潜力?我没细想过这点(这段先按下不表),但感觉就像买房,选择安全第一的位置。
每次谈技术,总免不了担心未来不可控,但我觉得每项新技术都像个赌注。你相信未来的快充会变得更普遍吗?还是说,真正的突破还在未来的某个黑科技里?这时候我又想到,那些脉冲充电技术,可能比我现在说的快多了,但都还没成熟。
没准哪天,车子停在家门口,10分钟机智补满续航,然后像打了个能量饮料一样,精神倍增。看着理想的图,我心里还挺赞叹它的勇气。但又怕这新鲜感一过,市场就会挑刺。你喜欢快充,还是觉得平稳持久的电池更靠谱?最实际的,还是得看用起来舒服不舒服——例如,那个跑长途的体验。
可触摸的小细节就是——车门关上的咔嚓声,比想像中要沉一些,好像每次都让我觉得:这是在确认,我的未来座驾真来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