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说,智己LS9这次的上线,确实让人眼前一亮。毕竟,价格突破35万,放在目前这个市场环境,算是挺硬的定位了,这金额级别的车子,很多人第一反应还是到底值不值。其实我一直在想,以这个价位的SUV,能有什么差异化?这次公布的IMAD MAX辅助驾驶系统我倒觉得是个亮点,但又不完全是新鲜玩意。
你知道,我经常听销售说咱们这车的智能化特别牛,我就会问具体在哪——大家对智能的理解太宽泛了。像这次LS9搭载的IMAD MAX支持交通手势识别、交通标识识别,甚至一键AI代驾。光听这些字眼,我脑袋就会自动联想到配套的硬件支持够不够用?我觉得,硬件方面,520线激光雷达是个关键点,但对比两个竞争对手,比如蔚来、理想,谁的雷达成熟度更高?好像还得打个问号。
我翻了翻资料,LS9的激光雷达有效感知距离达300米,能识别比我预料中的更远的东西。能识别150米外的锥桶,算挺666?我其实在想,识别能力不是关键,关键是识别后,反应速度跟得上吗。这个才是真的能用得上。我之前跟修理工们聊过,有时候识别准确不代表反应快。就像我朋友开的特斯拉——识别快,但反应慢几秒,就能错过刹车的黄金时间。
再说到交通手势识别和交通标识遵守,很多品牌都声称自己功能齐全,但真用起来顺畅吗?还是会出现识别错、误操作的情况。从我个人体验来看,激光雷达在雨天、雾天的性能,跟室外光线强弱都有关系。就拿我自己开过的车来说,硬件再牛,如果软件调试不佳,体验也是一堆问题。你觉得呢?你有没有试过遇到识别不准的场景?我觉得那是个瓶颈。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注意到LS9支持双向24°四轮转向。这个技术我以前觉得噱头大于实用,但实际驾驶中,对同价位车来说,确实能带来转弯半径缩小的好处。转半径4.95米,也算是挺灵活的,特别在城市里拐弯、停车,可能比普通SUV更灵巧。我倒是想问,大家有用过类似技术的车吗?感受会不会因车辆品牌不同而差挺多。
说到悬架,150毫米行程的双腔闭式智慧空气悬架,听起来很高端。坐在车里,特别是在开高速后的颠簸路段,确实能明显感受到软硬适中的舒适感。我总觉得空气悬架的保养和维护麻烦点,尤其是在没有官方授权的小修理厂修理时,感觉不值。
刚才我翻查了点资料,估算下来,这车如果按普通BBB线激光雷达的价格,硬件成本似乎在3000-5000美元区间。算上研发、测试、调校,整体投入可能要多一倍。你们觉得这样的研发成本在35万的售价里占比大不大?我偶尔会猜,可能其实在硬件上花的还没有我想象中的多,更多可能是在软件和算法上投入。
想想也挺讽刺的。很多人觉得买豪车不仅要看品牌,更在于愿意为技术买单。但我自己到底相信多少?车里那些智能功能是否真的用得顺畅、用得实在,才是关键。否则,再牛逼的硬件,操作起来不顺心也就变成摆设。
你们知道,传统车型比对时,很多配置其实都差不多。车内音响品牌B&O,听人说,音质还不错,但我稍微调节几遍后,感觉也没差特别大。偏偏,市场就喜欢标签,就是这个豪车有B&O。这背后其实也反映了消费者的心理:标签代表品质,但真用起来,那差别有多大?
先别说这个,回到供应链。很多细节,如果你做过供应链管理的人都知道,硬件硬不硬,产能供应够不够,才是真问题。比如说,激光雷达如果有点问题,可能需求方就会抱怨。大厂可能风控严,质量稳定,但新进入者就得打硬仗。毕竟,雷达供应商也不少,但优质供应链出问题的例子也多。以前我看过个新闻,小型供应商突然断货,整个项目被耽误。
谈到研发,像IMAD MAX的算法调优,我估算,光研发坐在实验室调试,光是用模拟交通场景测试,可能花费了几百小时。真期待他们能用沙盒验证技术把这些智能变成可靠的硬核技术。毕竟,车子跑高速,要应对不确定情况挺难的,跳几步算法优化并不容易。
说到的确有个小疑问:像LS9这样的旗舰,未来是否会成为潮流的引领者,还是说只是一次华丽的噱头?我一直在想,真正能称王称霸的智能出行方案,从来不是只依靠硬件,而是软硬结合的系统深度优化。而这,也许是未来市场最难把握的点。
你们觉得,真正实用的自动驾驶,就应该交给软件,让硬件去保障基础感知? 还是说,硬件真这么重要?这问题,还是留待时间给答案吧。毕竟,谁敢保证2025年的自动驾驶技术,不会又走回硬件升级的老路,像当年电动、氢燃料一样,都是逐梦的尝试。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